提起中国茶庄老字号,从北京的“张一元”、“吴裕泰”到云南易武的“易武车顺号”都是老茶人们耳熟能详的,尽管其中有不少老字号已经“店老字黄”,但史料中依稀的文字却仍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繁华。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中国茶庄老字号发现之旅”系列,关注在中国历史上辉煌过的茶庄老字号,翻开它们那沉重的历史,和它们的命运同呼吸。
本期我们首先走近福州的“太和堂茶庄”和“良友茶行”,对于“老福州”的茶人来说,这两个茶庄老字号是肯定不能被忽略的,经过了百年的沧桑,几经迁移,如今它们依然驻守在榕城南北茶市,目睹着福州茶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梅开二度新“良友”
良友茶庄是福州首屈一指的大茶庄,曾位于福州台江路70号,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其创办人是程信祺。如今,新址的良友茶庄是经过搬迁后重新开张的。茶庄现仍保持国有体制,实行承包经营。
现任游经理告诉笔者,良友创始人程信祺的老家在福州树兜,出生于贫困的农户。他自幼投身安泰桥碧峰林茶庄当学徒,随后又转到鼓楼前陆经斋茶庄学成制茶的手艺,出师后在福州几家茶叶店当店员和制茶工人。他敬业上进,不几年又当起茶叶经纪人。在茶市中,心灵手巧的他开始搞茶叶“盘食”的行当,即日常收购少量半成品茶叶,组织家人参与茶叶去粗取精,划分等级,再分别销售出去。如此生意逐步从小做大,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民国12年(1923年),程信祺在苍霞洲白龙庵8号与人合股开办“双兴隆”茶行。不多时,程信祺就迅速扩张改为独办 “程兴隆”茶行。坊间另一种说法是,良友茶庄原店址设在福州商行的大本营──下杭路,大约30年代后期迁至台江码头商业闹市。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程信祺在创业阶段的艰辛和努力。
程信祺学过制茶,又搞过茶叶经纪,销售门路熟,对于选茶制茶工艺又是内行的。他为人俭朴勤奋,从1923年至1937年的十几年中,生意越做越兴旺,每年制、销茶达1000多担,制茶旺季时聘请技工30多人,拣茶女工100多人。当时茶叶远销省外,并在天津设有代理商,程信祺的胞弟程梅惠及其长子程敏澄等人常年驻天津办理转口销售茶叶的生意。在制茶旺季,程信祺亲自坐镇制茶厂(场),检查茶叶分级及窨花质量,这是企业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1937年程信祺经友人介绍,得知台江路原大中肥皂厂(即早期良友茶庄的地址)歇业出让。他以精明的生意眼光认定那地块是台江最繁华地段,具有发展前景,即重金承受了店面,决定开设茶庄,自产自销,于是机遇孕育出了一代名店──“良友茶庄”。
建店初期,为了提高茶庄知名度,除了装修门面之外,拟定牌号也是首要之事。当时,福州市区茶庄大小有20多家,其中较有名望的如渡鸡口的五顶峰茶庄、鼓楼前的陆经斋、南街太和堂、中亭街一枝春、春光怡等。程信祺通过福州商会邀请当时国民党闽浙监察使署主任陈肇英题写招牌“良友茶庄”,这“良友”两字又是当时省政府秘书张子仲替茶庄撰写的对联上下联句的首字,联曰:“良种芬香扬陆羽,友怀澹宕畅卢同。”茶庄题名作联一时名噪榕城,良友茶庄也一举成名。
当时,福州老字号茶庄均有名牌茶叶,此乃茶庄所谓的“看家名牌”,目的是要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如五顶峰茶庄有“明前叶”,太和堂有“半山茶”,一枝春、陆经斋的“高香片”都已久负盛名。良友是新开设的茶庄,从招牌上看带有新时代的气息,且具有老字号古色古香的韵味。但程信祺是茶行的产销能手,自身有一套制茶技术和经验,他下定决心要和老字号茶庄一样,创出一两种拳头产品,以便博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最终能够带动其他品种的销路,增加营业额,在茶界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避免与其他各店名牌重复,他选定“雀舌毫”这个品牌(相当于现今超特级的花茶),也为了有别于其他茶庄同一品种名称,在“雀舌毫”之上加上了“可口“两字,叫“可口雀舌毫”。
为了创出“可口雀舌毫”这个名牌,程信祺在清明前派人分赴罗源中房、宁德八都、霍童等地采购绿毛茶。这两县绿毛茶汤水醇厚,形条紧结,内质外形均居其他县绿茶之上。在窨制茉莉花时,于三伏天选择近郊岭后、施埔、新店、战坂一带的茉莉花,并且要求在中午后采摘茉莉花,因此时的茉莉花露水已消,花味浓郁;再经过精细加工焙制,使茶质及香味均比同业略胜一筹。此举让顾客一试便知,赞赏不已,茶庄的生意也日渐起色。到解放前夕,良友茶庄营业额居全市各茶庄之首。那时国民党纸币严重贬值,市面购物均以金子计值,良友茶庄每日出售茶叶可值四五两黄金。同时,名贵茶叶用林钦安制作的脱胎漆盒来包装,更显尊贵。良友雀舌毫的品质终于达到一级,官场送礼,名流品茗,许多老主顾均以购买良友茶庄的茶叶为荣。
新中国成立以后,“良友茶庄”字号不变,1950年到1951年江西省举办商品展览会,福州选送良友茶庄的“可口雀舌毫”参加展览,获特等奖。
1956年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良友茶庄店主主动申请公私合营,原茶庄负责人程敏澄担任私方经理。自此以后,良友茶庄一直保持国有企业。
早期良友茶庄所经营的主导品种是花茶和绿茶,销售对象除本土消费人群外,还远销华北、天津等地,不管本埠或在外地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由于店临闽江下游航运码头,是当时福州市区通往邻县的唯一水上航线,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茶庄的茶叶保持大批量销往连江、长乐等地,促进了经营的持续扩张。以1994至1997年为例,茶庄拥有员工20多人(加上历年退休人员总共约50多人),但年销售额从八十年代的20多万元剧增近500万元(按当时物价水平计算),这是良友茶庄生意的鼎盛时期。
良友茶庄门市零售老主顾是福州市的五区八县的老人馆、茶馆。良友茶庄目前在经营中严格执行优质优价,不掺杂、不提级等,保持老店信誉。茶庄设立“评茶小组”,按质量进货,好的多进,注意适销对路。茶庄年年被评为公司系统的先进单位,获得“物价信得过”单位和省贸易厅评定的“放心店”称号。
2004年9月,百年老店良友茶庄面临一场新的考验:因为台江路的旧城改造项目,茶庄被拆迁安置在非主干道的住宅小区底层,而且周围尽是经营五金机械的专业街。如此店不合群、客不便至,无疑给新良友茶庄的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茶庄并未在搬迁中陷入困境,而是以它的固有品牌渐渐站稳了脚跟。良友茶庄靠的是传统百年老店的声誉,以及保质保量、价格公正的诚信经营理念,拥有与日俱增的回头客。正是这些相知相识的消费群体,陪伴良友走过新的风雨历程。用良友员工的话说,这叫做茶香不怕巷子深。
三朝元老“太和堂”
“茶店名牌‘太和堂’,武夷岩茶赛冰糖;明前香片质量好,香味透过人腹肠。”
——这是旧福州《采莲鼓》歌谣里的句子。歌中所指的“太和堂”,就是如今福州东街口的“太和堂茶庄”。
东街口是福州市的现代商业中心。大年初八,站在百年老茶庄门前,面对“东百”、“华都”等现代都市的商业气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她的丰韵魅力。——这不,一批来自东北的男女游客在太和堂门前驻足,久仰那百年老字号“太和堂茶庄”的招牌后,慕名进入店内,争相浏缆每人购得几盒茶叶……
“太和堂茶庄”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比名扬海内外的北京老茶庄吴裕泰茶庄还悠久,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可是能够讲述太和堂茶庄前世的人渐渐少了,几经周折,我们在福州市北郊找到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太和堂老员工王大浩先生。他75年前入太和堂当学徒,经过四年艺满出师后在太和堂当伙计,可算是民国时期太和堂的元老之一。大约1943年前后,因逃避国民党壮丁,他曾离开太和堂, 1946年又恢复当学徒。在旧社会,所谓收徒学艺,初期是很难学到真手艺的,无非是从事苦差。如每天要为老板倒尿壶、洗烟具,打扫前店后场,有时还要帮助老板娘带小孩,以及入夜替老板打床铺等等,到第三年才开始接触茶庄的业务手艺。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