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椿年《茶谱》将茶盏名为“啜香”,情意皆准。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生于福建,最喜爱的便是产于建阳水吉镇、从宋时便已名扬天下的建盏。敦厚的建盏,无论是色泽还是重量,握在手中都有种难以忽略的存在感。
如今,建盏的烧制工艺早已恢复。新的建盏亦不乏精妙之物,但每每观之,总觉得少了那一点点的气韵。对老盏的偏爱总是多些。大抵自己是从古纸堆里走出的旧人,与旧物总是有很多难以言说却又清晰深沉的情愫。
李老师处所见的旧盏之多之精。令人痴狂。建盏产生初期、鼎盛时期、晚期的造型都应有尽有。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所有这些盏都并不完美,有着或大或小的缺陷。为了使它们兼富美感和实用性,李老师可谓是煞费苦心,将锯补、包边、大漆填补等几乎所有能使用上的补救手段悉数用上,匠心独运,让每一个盏都焕发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随手拿起一个小盏,釉色和器形都很规整、达标,只是因胎壁破裂而被抛弃,这在宋时的窑口中数不胜数。不过这样胎体厚重、大小适中的小盏却甚得^的欢喜。将其开裂的杯壁用大漆缝补起来,与其黑色的釉色也有着浑然天成的美。
这也是一只器形釉色都堪称完美的小盏,虽在窑土中埋藏了千年,但其釉面依然不失光泽、漆黑明亮,如此完美的釉面。却因圈足的变形惨遭抛弃。除了这一处先天不足外,圈口也因磕碰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缺损。可在李老师的眼里,这样的小盏也是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将圈足由大漆填补完整,圈口处则用素银包边。修补完的小盏,通体漆黑发亮,圈口包银熠熠生光,黑和白演绎着经典的绝美。
还有这样的两只小盏,圈口和盏壁内侧分别出现不用程度的胎体粘连,导致圈口和盏壁的斑驳,这样的斑驳不只停留在釉面,胎体部分亦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盏形和保证美观,将圈口斑驳的小盏口沿处做适度的切除,然后以大漆封其圈口。另一只小盏则在其盏壁的斑驳处施以大漆点缀。朱红和漆黑相间的漆釉在两只盏上看似随意的填补。却增添了些许现代写意的美。
这些旧盏,李老师并没有把它们当做古董束之高阁,而是将它们实实在在地融入自己生活里——或置于案几之上,或摆放成闲静质朴的茶席,或成为客人手中品茗杯。这些曾经因瑕疵而被抛弃的盏,都获得了新生。
如这些旧盏一般的杯器,或是低调不着痕迹,或是平淡不入眼。但对于茶人而言,品饮就口时能发挥味觉、把玩指尖时又能独具韵味。这样的残件孤品,便是茶人心中的倾心怀器。也许,残缺固然是种遗憾,但这种“不全”却能将生命延续,给人烙下深刻的印记——一个时代的遗存,无论如何都会唤醒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和追慕。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