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分类 > 绿茶 >

茗读金陵 荷美茶香 ——013《海峡茶道》茗读会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茗读金陵 荷美茶香 ——013《海峡茶道》茗读会(南京)

 

荷叶已擎犹半卷,荷花微绽妆湖面。此叶此花真可羡。玄武唤,杉林城堞后湖畔。路隔三千缘一线,烹泉瀹茗情无限。虽谓世人多聚散。频祝愿,茶烟如缕长相见。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3)

 

千里之外,茶香引客。
印象中,论及品茶,无非一茶一席,几人几座,围炉静候,不语无关之词,过程似与动态无关。很少会经历这么一场响应各地,百号人聚,内容丰富、场景变换,却又组织有序的循迹品茗会。令人不禁感叹,原来品茗之事,动静皆宜,一切外物,凡与茶相关,皆不显杂。而这一切不能不感恩于海峡茶道杂志及金陵茶人老崔,因他茶友们才得此机会,在以“茗读金陵,荷美茶香”为背景下,优雅从容地展开这幅循迹游茶的动态画卷。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3)


泛舟“禁地”:一湖烟雨一壶茶

较之往年,南京今年的雨季有些姗姗来迟,到了7月初还频频回顾,留恋忘返。似乎刻意在等这场特别的茶会,要为其添分加色。确也如此,倘若没这雨,茶会第一轮:泛舟水上,“湖”说中国茶,也不会来得如此烟雾缭绕,诗意盎然了。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3)

 

上船坐定后的茶友们第一时间品尝到了老崔茶馆特别为玄武湖应景而制的荷花茶。因为恰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季,玄武湖内自也是朱颜碧墨、芙蓉披红、一脉幽香。此茶此景已然将“荷美茶香”诠释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款茶不只妙在应景,其功效却也独特。此茶原料为老白茶加荷叶。由于老白茶原本具有去除体内湿气的作用,特别适合黄梅天喝,荷叶又具有降压降脂的功效,清凉败火,燥热的夏季饮用再适合不过。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3)

 

品茶间,游船悠然行走于玄武湖,绕过“五洲”。他乡来的茶友,在优美的介绍词中感受着玄武湖周围钟山的神秀、明城墙的古朴,湖中“五洲”的盛景。而放眼千年,这份悠然自得绝非如你我般普通人所能享受。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3)

 

玄武湖曾被称为“后湖”,因其位于钟山之北。东吴时代,它是水军操练场所,当然最为外界仰慕的还是它在六朝时作为皇家水景园林那段辉煌,随着六朝的衰弱,曾经“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的后湖也只留下“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的感慨!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3)

 

再次兴起,已是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统计人口资料,想起快被遗忘的后湖,在五洲上设立黄册库,其中以“梁州”为首。为防普通百姓企图通过修改黄册而改变后代命运,黄册库被列为“禁地”,当时36块“后湖界石”阻断了普通百姓通往后湖的脚步。如今,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块“后湖界石”被置于梁州黄册库,见证着这里曾是怎样的戒律森严。

 

无论是作为“水军操练场”,或是“皇家水景园林”,亦或是后来的“黄册库”,曾经的玄武湖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接近的,像那湖里的荷花,可远观,不可亵玩,甚至连远观都不容易。而此刻,却能悠然泛舟于这片“禁地”,并有荷香茶味相伴,真得感恩庆幸偷着乐了。


 

品茶赏景还不尽然,不少茶友带来了与茶有关的话题,不时活跃着船内的气氛,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一场只跟“静”相关的茶会。从学识渊博的丁以寿教授那总能了解到平常少为人知的典故。比如李白与后湖的渊源,以及李白不只是喝了酒之后才能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之类的磅礴之句,其实他在喝了茶之后一样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以茶入诗”第一人,随口吟出“茗山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的佳句。而从天台山的茶友带来的话题中,则可以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禅茶一味”……

 

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3)

 

置席湖畔:半是天水半是茶

时晴时雨、断断续续,是南方的梅雨季最大的特色,不少来自北方的茶友们自然难以理解。不过茶会进行到第二轮:玄武湖畔,席释各家茶时,他们只用了一个下午便彻底领悟了江南之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含蓄。

 

 

午餐后稍息,12位席主便开始布茶席。那会,刚刚结束上一场雨,天色微微泛了白色,茶友们松了一口气,赶紧开始有条不紊的布席行动。茶友们来自全国各地,所布茶席自然也是风格各异,各释其道。

 

其中借助玄武湖对面若隐若现的小桥为背景,席主彭锦芳的《江南茶道》一席“小桥流水人家”意境顿生:乌蓬船头,赏荷;雨打芭蕉,听曲;小桥流水,净心;日光竹影,摇扇;风炉红火,瀹茶;后湖印月,静泊。


 

由来自山西戈振准备的《晋在不言中》则浓缩了山西的文化,茶席大部分精选以山西黄河流域人文为主线的砖雕、土陶、漆器,等民间元素、底蕴厚重。不拘一格,彰显豪放,用一席无言之语,展三晋黄土之情。

 

 

茶友中唯一出家人身份的法渡师傅则以《茶鼓灵响》为名布置一席,与其它茶席最大的不同就是置于席上的茶鼓:它曾在每一个寻常的黄昏响起,回荡在华顶的远峦,却无声消弭。当它再度从耳边传来,在盏中激起心灵的回响,无声的救赎。
。。。。。。

 

12位席主各尽心思,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心灵上的享受,全为共赏析,更无高下之分。

 

待茶席布置完毕,茶友们依据手里的诗签各自找出自己所在茶席位置坐定。古朴而浑厚的声音携着远古的茶经而来,一位身着明代服饰的年轻人以吟诵茶经的方式将茶友们带入这一轮泡茶的意境之中,净心、等待。

  

正当席主们准备第一泡——雨花茶时,一片乌云飘来,宣告了又一轮雨的到来。这边雨花茶入盖碗,煮好的泉水刚入盏一半,那边雨点就开始黄豆般下坠。有席主笑称这才是真正的“天降雨花”。等到分茶到各自杯中时,杯中已有半杯雨水,奇怪的是,大家并未在意这雨的“威胁”而倒尽杯中雨水,反而是淡定地细细品味这半杯天水半杯茶。这雨似乎誓要将“挑衅”进行到底,索性哗啦啦倾盆而下,不料茶友们早作准备,未见一人离席,而纷纷拿起脚下放着的伞,瞬间撑起一片晴空。

一手举伞一手端杯,又怎会影响到茶友的情绪。更何况,眼见所及,荷花丛中飘来一画舫,舫上立一古装美女,婀娜多姿,顾盼生辉,原来是在演绎昆曲《牡丹亭》中片段。其优雅的唱腔,舞蹈般的姿态,让茶友们完全忘记了还有大雨干扰这回事,整颗心都沉在茶和曲里了。持续未久,大概这雨也觉无趣,悄然隐退,还回一片晴空。时近黄昏,难得的晚晴令茶友们更加兴致盎然地投入自由选席的阶段,讨一杯茶喝去……

 

 

 

随瀹午门:昔日饼团今日芽
茶会第三站安排在次日上午,地点选在明故宫遗址。在这里,是为感怀一个人,非普通人,大明天子朱元璋。大多茶人都知晓,茶自神农始,闻于鲁周公。而唐代之前不懂制茶法,茶叶“煮茶汤式”烹而食之。直到陆羽总结前人经验,始创蒸炒制茶法,形制以饼茶为主,并成为主流延续。当时不仅作为龙、凤团饼价昂贵得令人咋舌,其烦琐的一套品茶程序也不能在普通百姓中普及。

 

至明代,朱元璋也嗜茶,但平民出生的他自是能由此及彼体恤百姓,一来为减轻茶农制作贡茶的压力;二来能够让喝茶的事变得更加随意与普及。遂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以芽茶进贡。正是这一举措,直接改革了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而为“一沦而啜”法。其历史意义且不去考究,就现实意义来讲,茶会第三轮能在此顺畅进行便已说明一切。

 

明故宫遗址历经几番变故如今保存相对完整的就是午门,即今日所谓午朝门,完全依据历史原貌,未重新修建,因而眼前呈现看似一片颓垣残壁。不过那时令人联想到的不是残破和悲凉,而是枯木逢春的另一番景象。

 

清晨的午朝门因了前日一夜雨,反而益发生机勃勃:石缝中幸存的杂草挂着水珠,直竖起身子;石桥下的小池塘水面见涨,游动的小雨追逐着嫩绿的点点浮萍;不知哪处角落里,传来蛙声一片,却不见蛙影。早有晨练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在门楼里释放性情,这边歌声那边舞,这里葫芦丝那里箫……历史的盛衰一切任由风吹雨打去,大多数人更在乎当下的存在,正如经历了雨水后那初晴的天空,总能令人满心喜悦。

  

一座座明朝留下的地基石柱此刻成了茶友泡茶的席案,少了昨日的讲究,多了一份随意。案头只置茶具,茶友们自带茗杯,自泡自品。没有任何点缀,只有明朝砖石相伴,另有幻想可期待,某朝某日,朱元璋是否也倚在同根石柱上,如此刻的自己,泡一杯散茶,惬意地不想世事,单单只为一口茶……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