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中华文化,总有着茶的伴随。翻开历史,风靡一时的各种名茶如同文明史册上的星星点点,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然而在历史的沉浮中,销声匿迹甚至是毁灭,却成了许多名茶不可逃避的宿命。随着新时代的开启,曾经被人忘却的名茶也焕发了第二春。
回望记载中国名茶的典籍,从唐到清,数以百计的各种华夏名茶弥散着诱人的芬芳,能不能透过历史的尘埃,为我们现代人所拥有呢?这些名茶能不能复活?复活后又能不能存活?这些都是值得去我们探究和审视的。
复活,意味着一次全面的复苏,还是昙花一现的轮回……
名茶复活的传奇故事
复活故事一:破土重生的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一个记载在唐朝史册上的著名茶品,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以龙团茶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并改制条形散茶,前后历史600余年,明末清初,紫笋茶逐渐消失了。
作为一代名茶,紫笋茶的命运牵动了茶届茶叶品牌人的心,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在六十年代就提议恢复紫笋茶,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著名茶学专家吴震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了对紫笋茶的复活。
回想起当时复活名茶的初衷,吴先生说:“从理论上而言,任何类型的历史名茶,都有其闪光点,也因此都具有恢复的价值。泱泱中华,古往今来,有文字记载的茶 就多达数千种;而这些异彩纷呈的名茶,恰如祖国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弥散着沁人的芬芳。她不仅承载着历史、人文,甚至还传承着民族精神。”
在茶学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浙江长兴县对顾渚紫笋的恢复与试制很快展开,并于1979年4月试制成功。当时,《浙江日报》曾在头版刊登“千年贡茶重问世 ——长兴紫笋茶在杭试销”的报道,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杭州的一位老太太慕名想品尝皇帝喝过的贡茶,排了三天的队才如愿以偿。
失传了300多年的紫笋茶恢复生产以后,茶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通过多年的发展,一大批茶文化资源被挖掘或恢复,当地经济得到明显改善。到2005年,长 兴县茶园总面积达到5.16万亩,年产商品茶2690吨,总产值1.33亿元。茶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在长兴顾渚山, “农家乐”与日俱增,并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这几年,长兴依托“大唐贡品”紫笋名茶文化,主动接轨上海,唱响了服务上海的经贸新乐章。去年,又斥资两亿元,对顾渚山茶文化景区进行重点规划,在原有基础上重建“大唐紫笋贡茶院”。名茶效应在这里开花,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复活故事二:独木嫁接的安吉白茶
历史文献资料和传说中,都有安吉白茶翩若神仙“一掠而过”的身影。据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桂家厂(白茶谷)桂全宝老人讲述,其祖上十代移居安吉时,白茶谷就 存有一大一小两棵白茶树,被称为“白茶祖”,一直是桂家私产,桂家人精心呵护白茶祖达200余年。50年代有好事者把小的一株移栽后死亡,目前只留下唯一 一棵白茶祖。
久居深山、不为人识的“白茶祖”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逐步在茶叶界引起关注。当时关于白茶嫁接培育的呼声就很高。1982年,安吉县组织专家开始从白茶祖剪取枝条进行白茶繁育推广。在茶业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下,育苗技术、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均取得重大突破。
安吉白茶协会的赖建红秘书长在接受采访时候表示,这几年来,浙江安吉县在挖掘安吉白茶这一历史遗产的同时,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安吉白茶从单株野茶王发展至2005年全县已拥有安吉白茶园3.7万亩,年产量达270吨,产值3.5亿元。
目前的安吉白茶从育苗、生产、栽培、管理、加工流程、成品分级、包装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检验检测体系,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复活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如今的安吉人深切感受到了“安吉白茶”这个名茶所带来的实惠。据当地茶农介绍,有了品牌的装扮,安吉白茶乡土味的“乡”字已经变成了吃香的“香”、香气扑鼻的“香”。“正是有了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安吉白茶’才有如此高的附加值。”
复活故事三:易帜改嫁的平水珠茶
浙江新昌栽茶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生产茶,并已成为“越州茶”的名牌品种之一,十八世纪已成为平水珠茶的生产区,风糜世界茶坛,被誉为“绿色珍珠”。平水珠茶形似珍珠、色泽绿润、香高味醇,几百年来,外销不衰,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绿茶产品。
但历史名茶也遭遇了尴尬。新昌县农业局的余局长在接收采访时候表示,80年代初,由于外地眉茶、红茶滞销,出口受阻,许多茶区大量改制珠茶出口。因此,珠 茶出现了全国性的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口岸由于限价限收,茶叶库存大量积压。曾经名耀一时的的历史名茶居然一下子无人问津。
据余局长介绍,当年安山有个茶农叫丁法良,他在杭州销售茶叶时,再次遇到珠茶无人理睬,而当时的“龙井茶”却非常畅销。一个大胆的念头油然而生——能不能用现有的茶叶,改制成龙井呢?
试制龙井茶的念头让丁法良废寝忘食,经过多批次试验,终于在原有树种的基础上,创制了形如玉簪、色如翡翠、清香甘醇的“安山碧玉”龙井茶。由于质量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安山碧玉”成了名茶市场的紧俏货,产品供不应求。丁法良的尝试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安山试制名茶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乡村茶农也自发地聘请专家学习炒制名茶。安山的“星火”燃遍了茶乡。复活战略挽救了新昌茶业。但是,新昌茶叶又迅速 陷入另一场危机。茶农们纷纷占山为王,品牌多达几十个。这些茶叶牌子实力弱、规模小,如果任其发展,不仅难成气候,而且将贻害整个产业。新昌县委、县政府 果断拍板:借江南第一大佛的声名,注册“大佛龙井”商标。
如今,新昌县96%的茶叶按照“大佛龙井”的标准生产,然后套上“大佛龙井”的包装,依次登堂入室,进入全国销售市场。当年的珠茶在这里虽已改头换面,但却大大促进了当地茶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转型成功的典范。
看来,这一桩桩名茶复活,都取得了非常大效益和反响,可以说是在还原名茶和历史文化中取得了双赢。随即,各地名茶,如浙江罗岕茶,安徽的霍山黄芽、敬亭绿雪、松萝茶等历史名茶纷纷加入到复活的队伍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红茶复活先行者——魏文生的红茶世界
说起福建元泰茶业的总裁魏文生,痴迷茶叶的他,把更多的激情用在了复活和推广名茶的坎坷之路上。他选择了红茶,一个在中国发明种植、却在英国开花结果的红茶。
魏总介绍,红茶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她的创始国度,然而在传到西方世界后,却成立他们的喜好,在历经几百年的饮茶传统沉淀之后,由此形成了区别于东方的茶文化。一谈红茶,大家都理解为西方人的嗜好,很多人甚至淡忘了中国才是红茶的老祖先。
在绿茶、乌龙茶等茶品的“联合围剿”下,红茶在中国茶界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无法成为主流,很多著名的红茶品种,一部分不复存在,一部分知者寥寥。当年为了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而发起的“光彩事业”让魏文生有幸到福安坦洋功夫红茶茶厂等地进行考察。
坦洋功夫自清朝咸丰元年就有了,历史辉煌。然而这几年红茶处于没落期,茶厂出现了生存危机。由于市场的销售难以打开,茶厂甚至准备从生产红茶转为市面上风 靡的乌龙茶。魏文生在多方论证之后,结合考察当地客观条件后指出:红茶历史悠久,红茶市场尚未撬动,为什么要放弃?而且“红改乌”的条件不成熟。可当地茶 农便把核心问题抛给他——红茶卖不动,经营怎么办?魏文生也陷入了深思,在经过再三考量之后,他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包下了坦洋工夫茶厂。
魏先生的太太陈安妮女士也是一个爱茶之人,在香港的一次展会上他们与外商攀谈,得悉老外们喜欢红茶,外表打着“立顿”品牌,内里乾坤多是从中国买去的散装 茶。但老外对红茶的认识非常片面,只相信自己的品牌,而对于中国的红茶知之甚少。这一下激起了魏氏夫妇的雄心:为什么中国立不起自己的红茶品牌,为什么中 国的红茶需要打着外国的旗号才能红起来,红茶历史沉淀深厚、饮茶文化浓郁,为何在国内市场表现却如此平淡呢!
做红茶,复活中国历史悠久的红茶。坚定了自己的事业追求,魏先生开始将视角转到福建省内的红茶生产,将福建特有的4种悠久历史渊源的红茶作为突破口,让很 多生产红茶的茶农、茶厂不要放弃红茶。而后从技术到文化历史,复原各种知名红茶的原来面目。在市场运作的初期,在福州开辟红茶专柜,送茶、赠茶,让更多的 百姓认识红茶、喜欢红茶,并出资举办各种红茶文化历史宣传。一年多的辛勤耕耘,现在红茶市场已经萌动。这期间遭遇的心酸苦辣,让魏先生不断地砥砺自己的心 志,因为他坚信红茶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地位。
经历了在福建市场上运作,魏文生又感觉到中国红茶要抗衡立顿,力量还是非常薄弱,光靠复原坦洋功夫、正山小种、白琳工夫等几个茶种,根本是不可能的。中国还有很多自己特色的红茶,如祁门红茶、云南滇红等,只有结合他们一起与来对抗国外红茶的竞争,只有战在这个战略高度,中国红茶才有希望。
随后,魏文生辗转于全国主要的18个红茶产区,与当地茶人、茶厂、茶农、茶学专家不断接触,他试图光复中国红茶整体地位的想法也得到大家的极大赞许。如 今,魏文生旗下的元泰茶叶已经开始成功运营全国12个最具特色的红茶茶种。魏先生说:“走过很多地方的红茶,几乎都淹没在其他茶之中了,虽然历史还没割 断,工艺尚存,但如果不去复原它,也许明年再去的时候,很多厂子已经转生产别的茶叶了。”
在魏先生看来,红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茶品,也是他认为的在二十一世纪最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饮料。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他可以排除重重困难。在如今的市场运 作中,他和他的企业正绞尽脑汁得推陈出新,将最正统的中国元素注入在红茶中,复原红茶深沉的历史原貌。而这一切才是在他看来最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十大名茶的不同版本
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而在中国茶叶历史上,曾多次评出了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不完全统一。
说法一: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祁门红茶、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都匀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太平猴魁、庐山云雾。
说法二: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冻顶乌龙、祁红、苏州茉莉花茶。
说法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 、安溪铁观音 、冻顶乌龙茶 、祁门红茶、黄山毛峰 、云南滇红、武夷大红袍、婺绿(屯绿)、平水珠茶。
俗话说“喝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中国茶叶历史优久,各地历史名茶数不胜数,十大名茶评选还有待进行更多了解。
复活的是茶,更是历史文化
一味茶,承载的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当这种茶走出视野,我们去复原它,实际就是复原当年的文化,复原原本属于中国百姓生活的真实场景。著名的茶文化研究专 家、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教授丁以寿在接收本刊专访时指出,随着当代中国茶文化的复兴,那些曾经有过辉煌却又被遗忘的历史名茶被重新挖掘出来。严格说来,恢 复的历史名茶,都不是它原来的面貌。名虽是,质却非。其实,也无必要复原到原来的样子。因为唐宋名茶多为团饼,即便是明清散茶,与今天也有差别。尽管如 此,名茶复活仍然有其价值,特别是它们的文化价值。
茶学名人吴震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从理论上而言,任何类型的历史名茶,都有其闪光点,也因此都具有恢复的价值。泱泱中华,古往今来,有文字记载的茶就 多达数千种;而这些异彩纷呈的名茶,恰如祖国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弥散着沁人的芬芳。她不仅承载着历史、人文,甚至还传承着民族精神。所以,恢复历史名 茶,就是开拓和利用其资源;核心价值在于“继承传统,创新未来”,以茶为载体,以茶为契机,弘扬国粹,发展文化产业和多元经济。
“百茶争鸣”——复活能否存活?
历史记载的名茶,唐朝就有50多种,宋、元也有大几十种,而明清时期的名茶更是不胜枚举。而当今,中国的茶叶市场出现了“百茶齐放”的局面,各地名茶层出 不穷,名茶复活的案例不胜枚举。大江南北,各个地方都把特色茶、历史茶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强心剂。各种围绕茶的文化活动、市场活动、旅游推介你方唱罢我登 场,一时令人目眩。那么经过了精心缜密的复员,历史名茶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它就能够为市场、消费者所接受,能够存活下来么?
中国历代著名贡茶一览
朝代 茶品 产地
清 西湖龙井 浙江杭州西湖
清 合箩茶 广东信宜
后唐~清末 君山银针 湖南岳阳君山
明~清 贵定云雾茶 贵州贵定云雾山区
清代 黄郎毛尖 四川凉山
宋代~明代 牛抵茶 湖南石门
雍正五年 九龙茗茶 江西安远县九龙山
明代 五盖山米茶 湖南郴县五盖山
唐代 青城茶 四川灌县青城山
明代 天目青顶 浙江临安天目山
明代 雁荡毛峰 浙江雁荡山
北宋 白毫银针 福建闽北
明末清初 敬亭绿雪 安徽宣城敬亭山
唐代~清代 蒙顶云雾 四川蒙顶山
唐代~明洪武8年 顾渚紫笋 浙江长兴顾渚山
本刊针对这个问题,在北京、 上海、广州三地进行了随机的采访。在接受采访的茶友,总体来说对于名茶的复活都持有肯定和欢迎的态度。茶友们表示,历史的很多名茶都为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所享用,很多都成为了贡品,当时的百姓是无法品茗到的。如今还原名茶,也能为普通百姓所接受,这对于茶人来说自然是幸事。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茶人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很多地方在恢复名茶的过程中都是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实际能不能还原历史面貌都还是疑问,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和技术还原也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就算能够复活,是不是每一种复活的茶都能很好得存活下来呢?
元泰茶叶的魏文生就指出,茶叶再好,那是个商品,只有有销路、能经得起市场的认可和检验,才能说复活算成功了。市场茶品众多,你搞复活我也复活,历史一个 比一个悠久,能不能存在下去?只有抓住差异化的生存,致力于开发维护市场,立足长远,才能把复活的好茶真正的维系下去。
还原历史名茶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茶学专家吴震就指出,恢复历史名茶,需要三个层面的支持。一是理念,恢复的不仅仅是茶,而是以茶为载体的新机遇。二是技术 层面,如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科研和其它物质保障等。三是效益,社会效益自不待言,经济效益则需要在初始阶段即进行分析、调研、评估,以判定未来市场的需 要和需求。而复原名茶的的难点,无外乎创新理念、资金、运营模式和市场。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