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说,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代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和全国茶叶贸易,随之空前蓬勃地展了起来。现据《膳夫经手录》的记载,将唐代宣宗时我国茶叶产销的情况,列如下表:
唐宣宗年间茶叶产销表
茶名
|
产地
|
茶叶特点
|
主要销售区域
|
每年产销数量
|
新安茶
蜀茶
|
罗蒙顶不远
《茶经》剑南茶区
|
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
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
|
南走百越,北临五湖(今太源流域)
|
谷雨后岁取数万斤,散落东下
|
浮梁茶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
衡州茶
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
建州大团
蒙顶茶
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
|
饶州、歙州,江州一带
包括鄂岳、宣歙观察使的部分地区
衡州
包括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川、黔接壤区域
建州
蒙顶山周围歙州、婺州
|
味不长于蜀茶
方斤厚片
团饼而巨串
味短韵卑
状类紫笋,味极苦
品居第一
制置精好
|
关西、山东
陈、蔡已北,幽、并已南
潇湘至五岭,更远及交趾
唯本地及江陵、襄阳数十里食之
唯广陵(今江苏扬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梁、宋、幽、并诸州
|
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
其收藏、榷税、倍于浮梁
岁取十万
岁出千万斤
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
《膳夫经手录》中,还录述了一些有关名茶的情况,上表所列是当时全国茶叶的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基本概貌和流向。表中所有这些情况,有的形成已久,但多数如蒙顶茶的兴起一样,“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主要还是唐代中期以后才风盛大起来的。
唐代时我国各地的茶叶生产,都有较大发展,但是,如《封氏闻见记》所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尤其是擅有与北方交通之便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的发展。具体来说,如上表所反映的江南鄂岳观察使、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的一些州县,就尤有巨大发展。这里不妨以江西和宣歙观察使的有关茶史资料一说。
人们都很熟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对于嗜茶者和广大茶叶工作者来说,对其中“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茶事诗句,往往印象特别深刻。浮梁是现在江西的景德镇,江口是指九江的长江口,茶商把妻子一人留在九江船上,自己带着伙计一景德镇去收购茶叶,这里虽然未明确指出,但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浮梁是当时东南的一个最大茶叶集散地,每年新茶上市,茶商竞争是多么的激烈。这一点,也正好和《元和郡县图志》“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的说法相一致。对于《琵琶行》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述的上述情况,少数学者也有持怀疑态度的,认为景德镇现在也没有多少茶,唐代时如此兴盛,令人难以置信。其实《元和郡县图志》“每岁出茶七百万驮”和上面《膳夫经手录》所说的“百位于蜀茶”的性质一样,虽都带有一定的形容成分,但大体上还是可靠的。浮梁出茶,并不是指浮梁一邑所产的茶,而是包括浮梁周围的皖南、浙西甚至闽北一带的茶叶在内。这一点,从刘津《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多少可得到一点证明。其载:“大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其次乐平、千越,悉出厥利,总而笼榷,少助时用,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为郡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大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这条材料反映,不只浮梁销售的茶叶,就是后来为课征茶税而设立的婺源郡,也都是“隶彼四邑”;茶货和税利,来自附近的四面八方。看了上述资料,如果说前面还有人对陆羽《茶经》“八之出”州之前的地名究竟是指道还是茶区有怀疑的话,那么,通过上面所说的茶叶贸易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茶叶生产和经济区域,对陆羽能够提出茶区的观点,也就应该不再怀疑了。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