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分类 > 茶具 >

收藏古茶盏,缅怀蔡襄茶录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收藏和把玩古茶具,是我热心于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动源之一。从小的时候起,我不但开始得到茶的恩惠。品尝到了茶的美妙,而且。通过二十多年的苦苦寻觅,还有幸收藏到数十件古茶具。在所拥有的古茶具中,尤其是那些宋代建窑出产的兔毫盏,始终给了我魔力般的诱惑。于是。我沿着其魔力的指引,去找寻着那些已经久远的,与茶茶叶品牌事有关的陈年旧事。

收藏古茶盏,缅怀蔡襄茶录

每常把玩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兔毫盏,透过这些已经跨越千年时空的古老茶具,我似乎亲身体验到宋代社会茶文化的盛况。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经济繁荣和文化鼎盛。

唐朝立国,天下大一统,百业兴盛,民族和睦,陆海丝路畅通无阻,华夏大地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就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再次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独创于中华的茶文化,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人墨客的推动而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华茶文化从发展到辉煌四射而传播于世界,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大开于李唐而鼎盛于赵宋。其时,饮茶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更渗透到娱乐、礼仪、社交等领域。当然,茶叶也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甚至还上升为国家政治交往的重要战略物品。

毫无疑问,唐宋是中国饮茶最普及、建树中华茶文化最彰显的时代。既然如此,在当时漫漶于皇家贵族显宦和家常街井茶楼中,所有演绎着与茶相关的逸闻和故事而能流传至今成为中华茶文化最具影响的,无如起源于唐中晚而鼎盛于宋代的斗茶了。

茶录

是的,从翻阅各种古籍史料就基本可以断定,斗茶最初起源于唐中晚期闽地的建安地区民间。自古以来。闽地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制茶中心之一。其地处东南沿海,林木葱茏。山岭连绵。气候温和,土肥水沛。就是在这优美神奇的自然条件下,孕育出了品类奇特的茗茶,源起了各种各样的民间茶俗茶礼。其中。就包括后来风行于天下的斗茶。所谓斗茶。最初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茶事活动。茶农们在农闲时。利用斗茶,既可游戏取乐,相互交流制茶经验,又能够比赛检验和辨识茶叶的优劣。把建安民间斗茶引入朝廷乃至上流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是宋代的福建仙游人蔡襄。

蔡襄,字君谟。宋代出仕闽人中的名家显宦。其任过开封、泉州、福州、杭州知府,福建路转运使和朝廷端明殿学士等高官,当时著名书法家群体中的“宋四家”之一,历史上极有建树的茶文化学者和制茶专家。特别是对于推崇传扬闽茶和闽茶文化,堪称史上集大成者。

赵宋立国后,天下文风鼎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饮茶之风不但盛行于民间街井,更由于大量文人墨客对于茶事活动的参与和推崇,各种茶事活动便成为人们追求交际、艺术和精神享受的新时髦。蔡襄等有影响的闽人利用了这样的时代背景,成功地把闽茶和闽茶文化推向了朝廷和上流社会。

蔡襄本人,在引荐闽茶和闽茶文化中是最不遗余力的。他改丁谓的大龙凤团茶为更加精巧的小龙凤团茶,很受宋仁宗及官宦时人的赞许。其后,他通过著作《茶录》,在进一步推广北苑贡茶的同时,还把民间的斗茶和出产于建安地区的兔毫盏推广开去。使之一步登上了大雅之堂而闻名天下。

蔡襄从小喜茶知茶。入仕以后,接任福建路转运使,转运闽地贡茶是其最重要的职权。职之所系,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完成贡茶皇差。蔡襄只得更加深入和熟悉所有制茶工序,学习精到的识茶辨茶技能。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蔡襄能够进一步精通于闽茶及闽茶文化,为传扬家乡瑰宝于天下打好深厚的知识基础。

蔡襄著作《茶录》,目的鲜明。他在《茶录》序中毫不隐讳地说:“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即《北苑茶录》),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未曾有闻。”这就是说,蔡襄著作《茶录》有两个目的:其一,要补陆羽《茶经》缺载闽茶及闽茶文化的不足;其二,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著述烹茶识茶的有关知识。

《茶录》成书于1051年,共有上下两篇。上篇论茶,主要是对茶(主要是北苑茶)色香味及茶事茶艺的记述和解说;下篇论器。主要介绍了制茶用具和烹饮茶具的选用。《茶录》是宋代一部极具代表性的茶书,它不但更加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宝库,而且还可将之视为当时闽茶及闽茶文化的定鼎之作。

在《茶录》上篇的论茶中,有两点是应该值得重视的。其一,蔡襄论茶所用之论据基本上以产自于建安地区的北苑贡茶为标本,这就在理论上确立了闽茶在当时的贵显地位,为闽茶及闽茶文化的进一步推扬做了铺垫。其二。紧紧抓住当时朝廷及整个上流社会的时兴嗜好,将普遍流行于建安民间的斗茶。以及特产于建安的兔毫盏一股脑引入朝廷和上流社会,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社会影响力,成功地加以宣扬和倡导。

经蔡襄等人改造和完善的斗茶。不但富有趣味性和竞技性,而且更加艺术化和文人化。尤其是把清和雅静等道儒哲学内涵融入到斗茶中,则更加满足了当时士人和文人阶层的精神追求。从而使斗茶迅速由庙堂之高盛行到江湖之远,由达官贵儒风靡到平民百姓。以至军旅爱国诗人范仲淹倾情写了一篇美轮美奂的《斗茶歌》来赞美斗茶,诗中不但载明了北苑茶的来历和珍贵,而且把斗茶的雅美和艺术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斗茶,就连皇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赞叹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宋代风行的斗茶,又称茗战、点茶和点试,最主要的程序包括:炙、碾、罗茶、候汤、熘盏、调膏、点汤、击拂等。

炙即烤,就是把陈年茶饼放置于净皿中用开水浸泡,刮掉膏油。然后取出放在火上烘干待用。当然。如用上好新茶,则可免掉炙茶的程序。

碾即碾茶,先把茶饼敲碎,然后放在碾中大力碾压,直到茶变为粉末为止。碾茶要求速度要快,时间久了其点出的茶汤就会变色不佳。宋人所用碾具,主要是木、石碾。富贵人家也有用金、银、铜碾的。

罗茶就是把碾成粉末的细茶,再用极细的罗反复筛过。所用的罗越细,所得茶末越好。时人有“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的说法。

候汤就是煎水煮汤。按今人的说法,就是掌握煮水的大致火候。宋人煎水煮汤。准确掌握汤水的火候,全靠经验。在斗茶的各道程序中。候汤最难,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斗茶胜负的最重要程序之一。

大致来说。候汤有三个讲究。其一,讲究用水,水则首选“轻、清、甘、洁”的山泉。其二,掌握恰到好处的火候。煮沸之水,老、嫩均不可取。只有在所煎之水连续出现“鱼目”、“蟹眼”时,方为恰好。有苏轼诗句形容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其三,讲究煮汤之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评价说:“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瓶之口,欲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可以看出。汤瓶的标准与否也是候汤成败的关键。至于所用汤瓶,一般以陶瓷为主。最好的是用金银打制的。

熘盏就是在斗茶之前,先将茶盏烤热。斗茶的成败。对于茶盏的要求很高。蔡襄倡导选用出产于闽地的兔毫盏是有其独到的讲究的。

闽地出产的黑色建盏,约始烧于五代晚期,它之所以能够得以流行和推广,本来就是与当时闽地民间流行斗茶相关联的。品类繁多的“黑建”中,最有名的就是兔毫盏。有关兔毫盏在斗茶中的重大作用,文人们有大量的诗文加以描述和赞美。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更有详尽的记载和说明。《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熘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大观茶论》中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名贵的建窑兔毫盏根据其成色的区分,有金兔毫、银兔毫等。兔毫盏品类中的名贵品种,还有油滴盏、曜变盏、鹧鸪斑盏等等。

从蔡襄到宋徽宗等名家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兔毫盏于斗茶中的独特作用主要基于两点。其一,兔毫盏的绀黑与条达兔毫,能够最好地把银白的茶色衬托出来,并能映射出斑斓美丽的色彩,增加斗茶的美感;其二,熘过的兔毫盏。具有良好的耐久保温作用。斗茶是游戏比赛活动,故而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存浮茶及色彩。以利于参与者观评。根据各种文献记载表明,斗茶中,能否既突显白色或者青白色,又使茶末耐久悬浮无水痕,只有黑色建盏是最佳的选择。

斗茶最后的程序是调膏、点汤、击拂,这三道程序是连在一起完成的。如果说前面诸道程序是斗茶决胜负的基础,则最后的这三道程序就是决胜负的关键。所谓调膏、点汤、击拂,就是先将适量茶末用勺量好放入熘过的建盏,注入少量沸水调成膏糊状,然后点汤(注沸水),一边点汤,一边用筅来回击拂。

点汤和击拂是最后关键的程序,故而极有讲究。虽然,胜负的判定必须综合茶的优劣、盏的美丑和斗技的高低。但是,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则是以茶盏中先出现水痕者为输家;而茶末鲜白、茶盏兔毫美妙,盏内水痕最迟出,且汤花能够“英华沦散”,凝成“栗纹”、“蟹眼”等现象者,就是最后的胜方了。

从蔡襄等人推广闽茶及闽茶文化的结果而言,其前所未有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北苑贡茶和斗茶风尚,还是斗茶必用的建安兔毫盏,都以极其高贵的身份而得到时人的重视和响应。确切地说,对于蔡襄等人大力推崇闽茶及闽茶文化。不管是赞扬的或者贬斥的,都以殊途同归的结果。而使闽茶及闽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贡茶、斗茶和兔毫盏等茶文化现象,获得了显扬而确立了不可摇动的历史地位。

历史是最值得回味的。无论是功利的,或者是艺术的,甚至是茶余饭后的。只要其所开创的建树和异想天开能够为时代所接受,能够为历史所记忆,则即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蔡襄是如此,千千万万曾经勇于创造和标新立异的先人与今人也是如此。浩浩长江东流去,愿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总有新人胜旧人。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