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分类 > 乌龙茶 > 台湾乌龙茶 >

台湾茶叶的回归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中国的饮茶历史渊源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台湾,对茶更是情有独钟,岛内各式茶馆茶庄林立,茶香弥漫;1865年,台湾就经厦门向英国出口乌龙茶,其后,在“风风雨雨”的历练中台湾茶叶已经成为世界茶叶经济中一棵枝繁叶茂的“茶树”,所产的包种茶和乌龙茶更是成为世界茶叶经济中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

这棵“茶树”的根在祖国大陆,这一点——大陆茶人没有忘记,台湾茶人也没有忘记。

据可查史料记载,虽然早在300 余年前台湾便发现有茶树生长,然而台湾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应是200余年前先人带着茶种和种植技术“跨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北部开始的。清嘉庆年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种,种植于今台北县瑞芳地区,相传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清咸丰乙卯年,林凤池自福建引入青心乌龙种茶苗,种植于冻顶山,相传为冻顶乌龙茶之起源。清光绪年间,张氏兄弟由安溪引入纯种铁观音茶苗,在木栅樟湖山种植成功,相传为木栅铁观音之起源。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这棵历久弥香的百年老“茶树”,却在演绎着一段“青青茶苗走出去,叶繁枝茂回归来”的温馨故事。台茶归来的确切时间已无法界定准确,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部分台湾茶商跨越台湾海峡回到大陆投资、开发茶场。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大举归来应该要从90年代初“天福茗茶”与“雪峰茶叶”在大陆的大规模发展开始。目前在祖国大陆的台湾茶商已近1万家,主要分布在福建、云南、广州、北京、浙江、成都等城市。自1993年台胞首次在福建投资创办茶企业以来,到目前仅在福建的比较有规模的台湾茶企已逾100多家,如果包括台湾茶商投资的茶叶店铺,则有近2000家。

海峡两岸茶人共同编织的“茶缘”已经成为两岸乡情联系、经贸往来最重要的纽带之一。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杨山虎对此感慨万千:“海峡两岸同宗本源。‘茶’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交流载体,是一件大好事。”短短10多年时间,台茶给祖国大陆茶业的机械、工艺、市场、观念、文化各方面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启示。

记者采访了数十位茶叶界专家、学者、大陆茶商、台湾茶商、茶农等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均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说到底,台湾茶叶不论是茶种、茶类、工艺等包括台湾茶人原来的‘本’都是大陆的。不过台湾茶叶经济和台湾茶商给我们带来了他们优秀、先进的东西,特别是在市场运作方面受到启发,而目前的大陆茶叶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台茶。”

工艺篇:以“先进”的名义革新

一位茶叶界重量级专家表示,探究台湾制茶工艺的启示,“铁观音”制作工艺经历的改变是最大、最直接的典型。因为地缘、血缘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原因,台湾茶商跨入大陆的“第一站”就在福建。
先进设备让大量茶农、茶商从繁琐、缓慢的手工制作程序中“解脱”了出来,手工转向了机械生产、标准化厂房生产程序。

说到这件事,金台湾茶行老板、台湾高雄人蔡松兴先生给记者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1999年到大陆时,看到安溪人制作茶叶杀青时大都是架起一个锅,锅下面烧的是木材,时间差不多了就伸手在锅上试探,完全凭借手来感觉杀青的温度。开始我还不明白是在做什么,后来知道了觉得特别好玩,有一种新奇的感觉,毕竟在台湾是很难看到这么传统的制茶方法的。”传统手工方式正如蔡先生所言,制茶全凭“手感”。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茶叶。可是经验这种东西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时间、实践积累起来的,是很难传授的,也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样本。

踏在大陆传统制茶工艺的肩膀上,台湾“杀青”方面的机械开始最早以“先进”这个冠冕堂皇的名义隆重登场。“先进”——这个名义真好。经过革新的空调机、揉捻机、空压机……一系列的机械都开始登堂亮相了。

“空调机”应用于茶叶制作、保存方面在很大程度保持了茶叶原有的香味,让喝茶人可以喝到带有“原汁原味”风味的茶叶。在这一点上不能不佩服台湾茶商做生意心中始终“牵挂”着消费者这个理念。

台湾茶叶联合会会长、台湾茶商杨山虎先生经营茶叶机械几十年了,谈到台茶制作工艺的回归启示他了如指掌。他介绍到,台湾传统茶叶机械源自大陆,台湾茶商经过改良、创新之后重回大陆,大陆人接受得并不快,并且是有选择地接受的。例如安溪茶农目前的茶叶机械总体水准至多也才达到台湾茶叶机械水平的第三代,而台湾茶叶机械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同时,在工艺上,大陆制茶工艺在几年的时间内吸收了台湾制茶工艺的优秀东西,结合大陆传统的工艺,现在大陆的整体制茶工艺已经超过了台湾的制茶工艺了。他很幽默地笑道,大陆人不管模仿方面还是创新方面都很聪明,在受到启发后马上吸收、创新,现在是台湾茶商在学习大陆的制茶工艺了。

谈到台茶制茶工艺对大陆制茶工艺的革新启示,就不能不提到茶叶包装工艺方面。

台茶对包装工艺的革新启示主要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方面。从1斤装、半斤装、2两装到目前流行的7g装,从铁罐、纸罐、木罐以及礼盒装,始终都贯穿着、围绕着消费者的喜好做文章,方便饮茶者的习惯。

实际上台茶本身并没有太专注于包装方面,因为台茶初期多以外销为主,至于后期内销为主也因为台湾人买茶多以量大而不太在乎包装方面。不过一旦跨过海峡回到大陆,就给大陆茶商、茶农带来了包装方面的启示意识,于是大陆人马上“有模学模,无模学样”发扬光大。

营销篇:以“观念”的名义整合

在某种程度上,台茶归来在市场方面带来的是“对原有所谓的‘市场’的观念性的颠覆和突破”;台湾茶商让大陆茶商认识到“茶叶不只是熟人之间的生意,更是市场经济的生意。”

“一流原料、二流技术、三流包装、四流价位”——这是当时台湾茶商对福建茶业的评价,也是对大陆茶业的评价。台湾茶商正是看中了大陆高档茶叶消费的市场潜力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值得好好开发的大蛋糕。正如李瑞河在“进军”大陆茶业市场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把大陆的原料与台湾的行销相结合,在绿茶和乌龙茶的世界里,绝对没有中国人的敌手。”

用观念撬动市场

所有的产业、行业、产品要想取得发展就一定要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指导。台湾茶商做到了,而且在这两年的普洱茶市场方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痕迹。

台湾茶商真正对普洱茶的热衷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此之前,普洱茶主要在香港、澳门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更有市场。

当台湾茶商真正介入普洱茶的生意之后,他们首先对很多人一致推崇的普洱茶具有养胃、养肝、调节生理等保健功效进行了第一个提问。他们更加了解市场,知道人们虽然有所了解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但是一直没有人真正去整理系统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于是善于从源头抓起的台湾茶商投入精力、物力和时间,通过整合日本、韩国和多个国家以及台湾岛内一些权威研究机构、专家的成果,提出了真正能够说服消费者的数据。从这一点上,很多大陆茶商根本就还没有这个意识。

有了说服消费者的数据基础,台湾茶商在产品包装方面也开始研究消费者的爱好与习惯。

原有大陆茶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一直还是砣、砖、饼,最多也就增加了竹筒、铁桶等方式的包装。台湾茶商进入之后,对普洱茶的包装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推出了“迷你装”、 “旅行装”……,把原来多斤装、1斤装、半斤装……最后到3—5g装,同时还对外形包装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变化:礼盒、布袋、竹编篮、竹罐等等。只要消费者喜欢什么、怎么方便,他们就给你什么。
 
就是这样,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市场导向的“风向标”,围绕着消费者做足文章,于是市场有了、效益来了、人也笑了。

这是观念的差别。

“品牌经济”突破“熟人经济”

台湾茶商进入陌生的区域市场前第一步就是投入人力、物力做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区域商圈茶叶特性和市场习性,锁定高档消费区域市场。哪怕是茶罐包装设计上面的一个茶水图案,也讲究精于外而秀于内,力求调到与真正的茶色相同。

台湾茶人林圣光先生经营的雪峰茶叶连锁店向消费者承诺:“非高山茶,买1赔10;含任何人工添加剂,买1赔10;农残超标,买1赔10;不满意,可退货”;天福名茶提出“全国统一价”的概念,只要你是在天福名茶的连锁店买茶叶,不论你在北方还是南方,在大都市还是小城市,价格一样。这些市场营销手段上的创造性革新打破了原有茶叶经济的“熟人经济”模式,把茶叶当成一种真正的商品,把茶叶做成真正的市场经济行为。

以前普洱茶拥有很多老字号,如“同昌号”、“东顺号”、“可以兴”……都是沿用了几十上百年的老字号,可是没有几个人想到要去注册。台湾茶商介入普洱茶之后,以掩耳不及的速度迅速注册,给大陆茶商上了一堂国际化意识的课程。天福90年代初期进军大陆,短短10多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超过500家直营连锁的集团连锁企业,不能不说它是一个带有传奇性质的“奇迹”。很多人形容天福名茶的消费者是“50%靠‘天福’两个字吸引,50%靠店面人员服务态度促成”就是一个最好的写照。

对此,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危赛明饶有兴趣地分析道,“天福”的品牌产生了50%的引力,完成了购买动机的倾向性引导;之后充分运用经过严格培训,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服务促进最后购买行为的产生,从而完成了购买行为的整体过程。就目前的茶叶生意来说,纯粹通过品牌实现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引导,突破了常规的“熟人经济”模式。由此可见品牌的“杀伤力”有多大了。

“深度挖掘”做大“产业蛋糕”

所谓深挖掘指的是茶产业的深加工和拓展。茶饮料和休闲茶业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茶饮料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被视为新时代饮料。在我国台湾省,茶饮料已经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牌;台湾有95%的饮料企业都生产茶饮料。具有消暑解渴、保健疗效的功用和开瓶即饮的消费方式,命中了现代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脉门”,从而使得茶饮料走红具有先天优势。

“休闲茶业”更是在台湾茶商的运作下逐渐成为台湾休闲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台湾本土茶业”对抗外来茶叶竞争和冲击的重要武器。目前台湾的观光休闲茶业主要是以自然生态资源集合茶叶产业文化,并利用经营理念行销休闲茶业。从而实现将茶业从一级产业提升到三级产业,并有效整合多种资源的模式。

有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茶业消费结构会出现巨大变化,常规茶将逐渐被冷落,由占消费总量的90%降到30%;而复合茶、茶饮料茶食品以及休闲茶业的消费将越来越受到青睐,由占消费总量的10%上升到67%。

文化篇:以“文化”的名义唱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曾经这样形容茶文化:“如果把茶产业比喻为一架飞机,茶文化茶叶品牌科技就是这架飞机的两翼,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茶产业的起飞。”

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女士茶文化研究很有心得,对台湾茶文化是这么定位的:台湾的茶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而成就台湾独特的茶艺文化;台湾的茶艺馆也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间接带动了民俗艺品、陶艺品、国乐及仿中国古典建筑之怀古风潮,尤其是拓展了茶器艺术的视野。

我国的茶产业曾一度陷入困境,市场疲软,有些地方茶叶大量积压,甚至有许多茶农忍痛砍伐茶树的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茶文化研究热的兴起茶叶品牌叶科研推广工作的不断加强,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茶文化研究积极引导了茶叶消费、刺激了茶叶生产。

对特色经济颇有研究的福建农林大学吴声怡教授介绍,为了充分调动岛内人的饮茶积极性,早在1971年,台湾就在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开始引导、兴起“茶艺馆”的卖茶、饮茶模式。这个时间比大陆第一家茶艺馆的成立时间早了近20年时间。

台湾经常把“引导年轻人喝茶”作为一件生活品质的大事,现在台湾很多年轻人随行袋里面都装了茶叶,在有意无意中把喝茶、斗茶、品茶作为一种流行时尚。年轻人的这个时尚加上中老年人原有的喝茶习惯,仅仅是习惯就基本上可以满足台湾本岛的茶叶内销需求。

茶学专业毕业的媒介人士邱建源先生一语道破,不管是从文化发展还是茶叶经济推广的角度来说,只有全民皆可参与的“全民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茶文化也不能仅仅只是局限在表演、搭台唱戏的层面,而应该深入人心,真正让人人都能参与、品味才是最终的发展之路。

记者视点:

采访中,记者欣喜于台茶归来给大陆茶业带来的改变。虽无成熟的远虑,却有些许的近忧。

有名茶无名牌是最大的硬伤。个中原因不仅仅是国外“绿色壁垒”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是大陆茶叶品牌影响力的孱弱。目前日本的茶叶检测标准有114项;欧盟每年都在修改,现在已经有183项;而我国现行茶叶行业标准尚未完善,落后、滞后和不完整已经严重影响了外销的增长。目前我国出口的茶叶有名茶无名牌,绝大部分仍处于小农家庭化生产、经营方式,即使有自创品牌也只具有限的区域影响力。我们可以学习台茶的创新工艺、市场经验与模式,但真正要创立属于自主影响力品牌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只能在学习中摸索、实践、创新。

行业诚信是茶叶内销面临的最大考验。这样的经历我们并不陌生:在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买同等品质的茶叶,价格会相差几百元。这是一个行业诚信的问题,也是目前大陆茶叶“熟人经济”的“紧箍咒”。诚信是一杆称,一边是利益,一边是诚信,孰轻孰重全在人的心中。“诚信”问题已不是简单的道德自律问题,而是对行业价格水平的规范,更是给消费者一个明白的消费理由。

在阵痛中,大陆茶人学习、吸收、创新地吸取了台茶归来的启示,在祖国大陆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喝茶热”,并正在演绎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茶人们也开始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市场是发展的,经济也是不会停步不前的。我们更应该把握经济发展的主流导向,遵循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在海峡两岸茶人的共同努力下,让中国茶叶经济这棵“茶树”能长得更快、更大、更好,直至香飘五洲、荫庇华夏!

新闻链接:(仅供参考)
两岸茶叶交流:
1810年福建人(柯朝氏)去台传授种茶技术。
1866年英人杜德(John Dodd)在台设立宝顺洋行,为外人经营茶业之先驱。
1881年福建泉州人吴福源制造包种茶回销内陆,开台湾包种茶先河。
1905年台湾包种茶首度不经由内陆直销南洋地区。
1925年包种茶产量及出口量逐渐超越乌龙茶。
1963年台湾东部第一家茶厂诞生。
1975年茶改场利用茶树组织培养产生新个体成功,为世界性之创举。
1976年 「茶艺馆」逐渐在台湾地区发展,对内销茶的发展影响深远。
1988年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偕夫人大陆探亲、参观闽、浙、湘等茶区拉开两岸茶人交流序幕。
1991年台湾无我茶会与福建省茶叶学会、武夷山市茶叶学会等联合在武夷山幔亭岩举行第二届国际无我茶会。
1993年 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举行首次海峡两岸茶业研讨会。
1996年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团赴台访问,为大陆茶人第一次组团访台。
1997年安溪县与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等联合举行海峡两岸乌龙茶发展战略暨拓展国际市场研讨会。
1998年 大陆王镇恒教授、刘勤晋教授赴台参加茶学术演讲会。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