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与桑吉师父喝茶,有幸品尝到一道二十年的藏茶,其茶香至今仍徘徊脑中。
屋外风寒,而室内却暖意洋洋。师父知道我们来,事先准备了茶具和沸水。师父很慈祥地对我们笑笑:“今天喝藏茶吧。”之前只是听说藏茶之名。并没有好好品味一番,此次又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一下子我就来了精神。等师父一打开茶包,一股幽幽的茶香迎面而来,我深呼吸一下,顿觉精神为之一爽。
很久以前便知道藏茶是世界茶诞生地雅安独有的品类,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茶之一。《藏汉史集》中记载,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传人吐蕃,当时作为一种保健药物,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高档饮品。后来因为藏地对茶的大量需求,出现了非常著名的“茶马古道”,于是茶从宫廷的御用品传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藏地因为高寒缺氧,牧民都喜欢清展喝上几碗酥油茶。而后去放牧,就算走得再远也不会觉得饥饿寒冷。由此可见酥油与藏茶的完美组合。可以调节身体的营养平衡;生活在高海拔的藏民族,没有蔬菜水果,他们身体中的维生素摄取依靠什么呢?是藏茶。他们终日以牛羊肉、奶制品、青稞等高热量食品为食,如何使其消化?还是藏茶。
师父的藏茶叶子看起来有些碎。这是从完整的包装中取下的部分碎茶,我原本以为这茶泡不出什么绝好的滋味以及澄澈的茶汤,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一经沸水的冲泡,片片叶子都舒展了起来。像是见到久违的老朋友,完全地相互融合了。打开茶碗的杯盖,浓烈清甜的香气如同雪域的清风。出汤时茶汤的颜色透亮酡红,甚是迷人。我迫不及待地举杯品尝,第一口下去,觉得鲜醇清香,似乎有点普洱的味道。却又比普通的普洱多了份粗犷与高雅的气质。而在第三泡之后,茶的真味更加真切。醇厚之余又有清甘与清香。与淡薄的新藏茶相比,老茶更加浓烈,也已经没有什么涩感。让人越喝越想喝。二十年的老茶确实耐泡,十道之后,依然有迷人之味。
藏茶与普洱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却又不尽相同。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真菌和微生物在后发酵中起的作用使普洱口感中有一股风霉味,而藏茶无任何杂味;从茶汤上比较,藏茶因含有的茶红素高,其汤色透红,普洱茶茶黄素略高,汤色透黄红。
师父一边品茶一边为我们讲起了藏茶的故事:藏地本来就有一些老茶,这多是一些富有的人家习惯性收藏的,他们喜欢用茶来显示家境的殷实。所以,这些茶往往都能收藏到三四十年,而且老藏茶的质地极好。前几年,老藏茶还是非常便宜的,藏地的牧民可以用几块酥油换取十年的藏茶,价钱也就是相当于几十元左右。但是最近几年。由于茶市热炒普洱,藏茶也因为同普洱一样的性质。价格飞速上涨。先是一两百元,又大几百元。又涨到上千元。而现在,真正的老茶不多见了。街市上销售的。往往都是老包装下的新茶。
藏茶其实并没有变。但是它却因为人们的内心价值的变化而定义了茶的贵贱。师父的话给我很大启示,也许世间的很多东西都是如此,内心的真实其实未曾离开我们,外境只是随着内心的变化而变化,人心如此,茶亦如此。
不知道为什么。喝了这茶心里面忽然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悠远宁静的天空下,雪山闪耀着洁白的光芒。七彩的格桑花斑斓地开放着,躺在草地上,太阳和煦地包围着身体,细胞就像裂变一样,暖气渐渐蔓延开来,从头到脚,最终汇成一股暖流在心底荡漾,久久散之不去。看着师父泡茶安静而专注的神情,这扣入心扉的感觉。品尝无尽的滋味,如同藏地洁净无垠的天空。让人心神安宁。耳边仿佛听见雄鹰的呼啸,人心回归自然的感动,绵延不断地随着茶香蔓延开来。
扩展阅读:揭开藏茶千年的秘密与历史
藏茶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黑茶茶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藏茶又被称为南路边茶、乌茶、边销茶,专供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千百年来,藏茶作为藏区人民“旦夕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藏茶文化。
文成公主的“陪嫁茶”
追溯藏茶的历史,可依《西藏政教鉴附录》:“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藏茶之乡——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为陪嫁礼品带进藏区。之后,藏茶便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文成公主入藏后,加强了唐蕃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吐蕃出现了“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唐人饮茶之习也传入吐蕃,逐渐成为了达官贵人和寺庙僧侣的风习。不过,藏茶传入吐蕃之初,仅作为一种珍贵的医疗保健品在吐蕃王室中使用,并未在民间流行。
晚唐时期,吐蕃王朝的热巴巾赞普开展了空前的尊佛运动,规定七户养一僧的制度。藏地的喇嘛从此脱离生产,专事修行,此时藏茶的“破睡”和“涤烦疗渴”作用尤为寺庙所重。在这一时期,唐蕃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增强。大批汉族僧侣入吐蕃传法或经吐蕃去天竺求法。他们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饮茶的习俗传给了藏地僧人。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流传了下来。”由于藏族民众对喇嘛向来十分崇敬,极易效仿他们的饮茶习惯,饮茶开始在民间流行。
9世纪,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郎达玛实施灭佛运动使大批寺院被毁,大量僧人被迫还俗。融入民众中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和烹茶之法传播于民间。从此。藏茶中富含的多种维生素、茶多酚等健康元素,极大弥补了藏族人长期以糌粑、牛羊肉为主要食物的膳食结构的不足。在《地卢浸露》中有“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的记载。藏茶成为了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汉藏民族的“友谊茶”
在藏区广为流传着“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等习语,生动地说明了茶在藏族同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因为这种重要性,藏茶架起了汉藏之间的友谊桥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促进了汉藏民族的交融。
据史料记载。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是四川的主产茶区。又与藏区交界接壤,成为了茶马互市的中心城市,边茶业非常发达。
《明史茶法》记载: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雅安天全)、黎(雅安汉源)、雅(雅安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年间在四川雅安设茶马司,并特许藏茶在雅安境内的天全、宝兴、汉源等地进行茶马交易。茶马互市的重点逐渐转到雅安一带。随着互市规模不断扩大,雅安输往藏区的茶叶数量也逐渐增多。唐代大约为几十万斤,宋代已达到近200万斤,明代增至400万斤以上。到清朝,雅安每年输入西藏的藏茶已超过1000万斤。目前,雅安名山仍保留着我国唯一的茶马司遗址。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保证藏族同胞喝上质优价廉的茶,对藏茶产业加大了管理,藏茶产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如今,藏茶仍占据着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80%以上的市场。
藏茶曾被作为抗英工具
清朝末年,英国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西藏的大门,并试图通过藏区人民“倚以性命”的饮茶习俗达到控制的目的。他们把印度茶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并利用低价的手段和不平等条约全力排斥藏茶,以达到独揽市场进而控制西藏人民生活的目的。
面对英国人步步紧逼的侵藏野心,时任四川总督的驻藏大臣赵尔丰主张振兴藏茶产业。以“官办”藏茶公司的形式整合力量全力抵制印茶。同时,西藏僧侣与雅安茶商也全力发展藏茶产业阻止侵略行为。
尽管英国人千方百计在西藏市场倾销印度茶,但是藏茶优质的原料加之千年所形成的制茶工艺使印茶望尘莫及,始终未能取代藏茶在藏区市场的地位。藏茶在藏区牢不可破的市场。打碎了英国人控制西藏民众的黄粱美梦。以茶抗英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藏茶的独特文化元素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以川藏、滇藏与青藏三大道为主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运藏茶为主的川藏茶马古道运量最大,成为了我国“丝绸之路”以外另一条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陆上运输线,对民族团结和中外经济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这条史籍上称为“蜀身毒道”的川藏茶马古道上,由于藏茶而形成了特有的背夫及寺庙茶文化。
藏茶独有的保健功能保证了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的健康,于是其作用不断被神化,成为了敬献神佛的供品。最初是茶汤敬佛,后来藏茶茶砖被放入佛像、佛塔的里面。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把早上的第一杯茶举到胸前,默颂完一段经文后才开始喝。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人要施茶。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叭寺庙里,往往备有特大的茶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在四川甘孜州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内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煮茶锅。
川藏茶马古道由于山高路陡、道路崎岖,藏茶主产地雅安至康定段茶包的运输几乎全靠人背,形成了背茶工这种特殊的行业。漫长的运茶路,辛酸的运茶生活留下了背夫无数动人的故事。至今,雅安还广为流传着“牵出来的是马,背进去的是茶。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年半载血和泪。青石板上拐子窝密密麻麻,背夹子里大茶包重重叠叠。吼一声山歌啃一口馍,洒一路汗水换一碗稀饭……”这些山歌,写尽了背夫的悲欢。
此外,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藏茶融入了藏民族,形成了雪域高原特有的神秘藏茶文化。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