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资讯 > 茶叶安全 >

茶叶农残,谁之过?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央视财经:【信阳毛尖农药普遍超标茶农从不喝自己种的茶】近日记者来到毛尖主产区河南信阳,发现茶农们都在大量喷洒农药。信阳的茶园面积有210万亩,70%以上都需要喷洒农药,多数茶农为节约成本而购买价格较低的农药,这些农药的残留对人体伤害非常大,茶农们也从不会喝这些茶。
 
(8月1日19:05)
 
消费者表示很受伤
 
@3G手机专家高瑞春雪:中国人的传统饮品都这样了,真不知道还能喝什么?现在想想,好像只能喝白开水了!
 
@大尾巴狼林:你种蔬菜不吃蔬菜,你种茶叶不喝茶,可你仔细想想,你总会吃别人的菜买别人产的东西,你害人就是间接害自己。
 
@丛家公子:没事!茶农不喝自己种的茶,难道还不吃别的吗?现在哪有几种安全放心的东西!
 
@图尼亚:这个炮口瞄错地方了。你们应该去菜场,看看全国哪个地方的菜场用的农药不害人(当然除了特殊的和自家菜园子),了解一下北京蔬菜水果的农药超标危害程度。悲催,你们就会欺负河南茶农,一个弱势群体。
 
@趴窝云南的灰太郎:何止是信阳茶农,几乎9成的茶农都这样子,没有底线、没有原则。
 
@f亦然:“茶农从不喝自己种的茶”真TM没良心。新闻里偷拍的画面显示,茶农说的都是“只喝雨前茶,不喝雨后茶”。人家茶农自己有更好的茶叶为什么要喝不好的呢?何况那些更好的茶叶也是自己种的!
 
@双鱼奇缘GG:现在的人为了产量大量使用农药。以前种茶哪需要这些啊。到时候去山头摘就行了。别纠缠于残留含量的多少,你们使用农药就罪该万死!
 
@海峡茶道:随着食品安全卫生的丑闻频频被曝光,国人似乎对此类事件的态度已近乎麻木,更有网友调侃说国人已“百毒不侵”了。茶作为一种健康之饮,农残、重金属等问题始终没有淡出公众的视野,并且时还不时地挑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此次央视又曝“农残门”事件,在查明真相前,消费者的第一反应自然是表示很受伤。
 
对报道的质疑
 
@Mirande谈明月:央视记者,怎么不一一排查,是大部分,还是小部分?不能因为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不能听信央视记者的一面之词,将其他茶商一棒子打死。如果,有损信阳毛尖的名誉,这个责任谁来担?
 
@千年雪魂:敢问@央视财经,一、70%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210万亩茶园你调查了多少?你们做新闻就靠这样估摸吗?二、退一万步讲,你说的70%打药是真的,茶农从不喝自己种的茶,那么茶农们天天喝的茶是你们种的不成?做新闻不能把良心丢了!
 
@卖茶具的大宝子:据知情人士透漏,这次信阳毛尖危机是外地茶企故意策划的打压行为。今年6月暗访,很多茶农客观公正的言论被删掉,只在节目中播出了在记者诱导下说的一些严重不符合事实的言论。现在的一些记者唯利是图已经没有了良心情调已由原来的80-120一斤降到了5元一斤。茶农怎么生活?
 
@西洋红建议:几年前媒体报道出口的西湖龙井农药超标,大家可能没有忘记吧!出口都超标,内销还能没残留?那又怎么样呢?龙井完了吗?降价了吗?不照样卖得很火!不查都没事,想查都有事,没事以偏概全就有事。竞争对手打压很正常。没啥,央视帮忙做个免费广告。
 
@海峡茶道:当某茶产区的农残问题被央视这样权威的媒体曝光时,其掀起的波澜可想而知。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对“农药”必是心存芥蒂,出于本能,他们也许会从此拒绝购买。然而,这对于一地的茶农、茶商乃至茶业经济来说,其所遭受的打击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茶界针对该报道所调查的范围及真实性提出了种种质疑。
 
夏茶农残不可避免
 
@列侬1981:记者去的时候是夏天,他们为什么不在春天的时候去考察一下呢?春茶的生长环境是不需要农药的,那么寒冷,怎么可能有害虫?而且信阳本地的好茶都是春茶。
 
@豫南交警Police胡:央视报道信阳毛尖“原料作假”与“农残超标”,支撑观点仍无检测证据,还是靠路人甲乙的“口供”。信阳毛尖以春茶为主,明前茶谷雨茶为贵,采摘时节乍暖还寒,何需农药治虫?
 
@信阳毛尖香飘万里:我们家是小规模种植,从来不使用农药,我们家的春茶夏茶都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到市场去买的时候可以专门买春茶,因为春茶我可以确保从来不会打药,因为采摘季节时虫子都还没有出来。
 
夏茶农残不可避免
 
@茶香鱼肥:春天气温低,茶树不用打药。400元到1000元一斤的大山茶,都没农药残留,但每斤价格在20元到300元之间的小山茶和田改茶。50%有农药残留。
 
@竹林听水PZC:作为一名在信阳长大的大学生,我可以用良知保证:在一般的茶叶生产过程中,肯定会用到农药,而且是必需的。一般的农业生产都少不了农药,否则大部分中国人都没饭吃了;对于“茶农不喝自己的茶”,不知道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我们的记者没有实际调查,或者是在道听途说。在信阳的农村,哪家不种茶?哪家不喝自己的茶?
 
@芬吉茶业武大海:茶农自身是有问题。对非有机茶园来说,农药无法避免,选择高效低毒、国家允许的即可,同时在安全期采摘。一般而言,夏秋茶慎选。
 
@信美人:基本属实吧!夏茶还是不要喝了,味苦还农药超标,好多便宜的红茶都是用夏茶制成的,喝的话还是买春茶好一些。
 
@海峡茶道:和其它作物一样,茶叶生产是有季节性的。在名优绿茶产区,多以明前茶的品质为最优,通常只生产春茶一季。近年来,一些茶区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也做起了夏、暑茶。然而,夏暑季是茶园病虫害的高发季节,为防治病虫害,茶农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农药,从而导致了农残问题的出现。
 
夏茶农残不可避免
 
@chinawangxs:不是茶农无道德,实在是因为没人指导农民到底应该如何科学适量喷洒;其次,如果不洒药,绝收了怎么办?
 
@山友茶人:茶农意识薄弱,茶企急功近利,政府监管缺失,这就是当下很多地方茶产业的现状。其严重后果,很可能会毁了一个地方的茶产业,断了茶农的生计!接连曝光的茶叶安全事件,应引起业界的深思,毕竟安全才是茶叶生产的头等大事!
 
@子臻:茶行业在近几年的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要看到它的利弊作用。不好的问题正提醒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何做出相应政策来规范市场才是关键。至于农残,我觉得业内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农残不代表农残超标,对人体不一定有害,关键是标准的制定,不能一谈农残就色变、就恐慌。
 
@安安的台湾茶:强烈要求政府对茶区生产管理负责。
 
应加强农药的监管
 
@茶学邓子:信阳毛尖这还不给黑出翔来啊?茶叶种植面积大、生态单一,加上夏季又是虫害高发期,总不能让农民看着自己的茶叶被虫吃掉吧?无论是生物防治还是技术防治。信阳政府都应该加强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么大的茶区沦陷了,损害的是几十万农民的利益啊!
 
@武夷岩茶服务全人类:保持生态平衡,让小鸟益虫等来消灭害虫,使用生物制剂农药。农资部门严加监管茶用农药。
 
@海峡茶道:与去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一纸检测报告所引发的“农残门”事件相似,此次事件的争论焦点仍然是农残与农残超标问题。尽管二者应严格区分,但农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茶农固然是农药的喷施者,但产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问题的“钥匙”终究还是掌握在政府的手里。
 
“农残门”的启示
 
@梁红伟:视频核心讯息:春茶、贵点的茶没农药;夏茶、便宜茶农药多,茶农不喝,都销往郑州以北的农村市场。中国茶的小农种植状态。是农药滥用的重要原因。信阳毛尖以外的茶,只要是小农种植,很多也逃不了农残超标的命运。绿色和平也发布过检测报告。政府的严厉监管可能会好很多,但可能不会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井涛jtyc:信阳毛尖急需进行品牌整合与推广,建立专门的采摘与销售渠道,把钱和精力集中应用,这样既可提高知名度,又可减少假冒伪劣产品,进而提高美誉度。无论怎样,每年回家还是要喝的!
 
@桂安辉:冷静去看待这次农残事件。现实中也的确存在问题,信阳毛尖是得从这种个体经济、小作坊、夫妻店的模式走出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营销模式、售后服务,只有生产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才不会在恶性竞争或者被攻击时显得被动、手足无措!
 
@记者丁书斌:对茶农而言,茶园用农药司空见惯。但对消费者来说,食品安全是前提,毒害身体健康的茶何来“产业”?全国各地的茶,都需要外来的“重锤”敲一下,敲痛了,才会痛定思痛,才会真正去改。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健康的茶产业,才能使信阳毛尖溢香四方!
 
@海峡茶道:农残问题被曝后,对该茶区造成直接与间接影响将日益显现,或许还会成为“切肤之痛”。但是,这不意味着要“放弃治疗”。古语云:知耻而后勇。茶农、茶商、茶企及茶产区政府,都应从中吸取教训。既然茶是健康的产业,那么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安全卫生质量抓起,规范管理茶叶的生产过程。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