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陆羽茶文化节暨第二节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期间,在湖州名茶展示厅展出了42件日本茶挂。据悉,这是中国首个较大规模的日本茶挂展,展品的提供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禅艺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纯道。
这些茶挂,内容以高僧大德的禅语为主,融入了茶道思想、茶道美学与书法艺术。它虽与中国宋人“生活四雅”之一的“挂画”有着深厚的渊源,却是一种独具日本文化特色的独立艺术形式。在茶室中,它被视为所有茶道具中最重要的,主客都靠它领悟茶道三昧之境。因此,此次展出的藏品,其精神境界与文化艺术价值令人感到震撼:一幅小小的挂轴,竟蕴藏着如此深邃广奥的思想,而书法也是自成一格,雅人深致!同时,这也不禁启迪我们深思:在茶叶茶道之源的中国,在茶事茶文化方兴未艾的当下,究竟什么才是“茶道”?其应有的形式又是什么?
由禅入“茶”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深入到茶道领域。但,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作为一位禅学学者,纯道在精研玄奥的禅理之同时,将禅宗美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以禅艺的形式“落地”。
2016年8月,他与加拿大籍华裔作家周宇在2016上海书展上举办了《禅艺题记》《禅艺春秋》首发签售会,这两本书正是他主编的“禅艺文化丛书”一部分。他在现场的演讲中说: “近邻日本,禅却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生活本来是松散的、散漫的、不修边幅的,但经过‘禅’的修理,可以变得精致、变得优雅、变得让人爱不释手。去过日本的人,常常会感叹: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不可以做到如此精致与优雅呢?”。
在他看来,这些产生了精致与优雅的“基因”本来就不只是日本独有的,而是中国古代禅师所创造出来的思想得到应用后的结果。“他们修行与弘法的过程中,在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涉及的范围之广、创造的文化之甚、留下的遗产之多,是任何一个社会其它阶层和职业所无法比拟的!”
以文献为例,仅经典禅宗公案就有1700多则,通过这些问答式的公案,可以了解禅师们的美学思想,即“禅宗美学”。根据纯道的初步分类,竟涉及了18个领域,茶道便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他指出,随着当代茶文化的繁荣与复兴,国人对茶道及其与之关系密切的香道、花道给予了高度关注,而此三“道”却是日本“雅道”的“出口转内销”。“日本‘雅道’脱胎于中国宋代文人的‘生活四雅’,除了点茶、焚香、插花外,还有挂画。挂画,与同样由中国传播到日本的禅宗思想结合,并融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逐渐演化成茶挂文化。”在撰写《禅艺茶道》时,纯道从文献中获知,早在中国宋代,由圆悟克勤禅师书写的“禅茶一味”书法真迹被其日本弟子带回日本,成为奈良大德寺“镇寺之宝”,并由临济宗禅师一休宗纯再传给日本茶道的开创人村田珠光。
“禅茶一味”不仅是日本史上第一件茶挂,也深刻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珠光得到圆悟克勤的墨迹后如获至宝,极其膜拜。他把墨迹悬挂在草庵式茶室的“床之间”内,让所有进入茶室的人先礼拜后才能入座,有着强烈的宗教仪式感。作为圆悟克勤的第十三代法嗣,珠光开创了日本茶道,因而日本茶界奉“禅茶一味”的书法为“墨迹开山”。
“茶挂,其实就是从大宋传过去的,字是中国的、书法是中国的、内容也是中国的,却在日本得到了完整保留与完美呈现!”自2015年起,纯道陆续组织“禅艺团”到日本各大著名寺院参访,每到一处,都能看到茶室里有茶挂这一“标配”。望着茶挂上鲜活依旧、似曾相识的字句,在感叹、感慨的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有时,茶挂中的一两句禅语就会让我玩味思考多日,从查询到尝试释义,不亦乐乎。有些禅语,对中国人来说,早已很陌生,甚至闻所未闻,却被挂在了日本的茶室中。”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以收藏茶挂真迹为“入口”,深入探求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借此反思中国的“茶道”。
可遇不可求
从阅读思考到收藏鉴赏,茶挂为纯道的禅艺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法门”。当他浸淫其中时,不仅收获快乐、感动与智慧,也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与信仰动力”。
此次展出的42件茶挂,几乎是他现有藏品的全部。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中,他通过骨董店、美术品拍卖会、国内外藏家等渠道寻购,共收集到了50件的茶挂真迹。数量上虽不算多,但他看过的茶挂却有成百上干种,最终真正符合他收藏要求、被纳入囊中的这些,件件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在鉴别收藏茶挂时,他一贯坚持“三好”原则:语好、字好、人好。“语好”,即茶挂的内容有深度、语有出处,值得品味。越是少见的内容越能引起他的关注,而那些老生常谈的语句则会在第一时间淘汰它,除非字写得特别漂亮。“字好”,即书法水准高,是一件书法精品。日本的挂轴有很多,但许多并非茶挂,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凡出现片假名的基本上都不是茶挂,因为日本茶道崇尚的是中国优秀书法作品,书写片假名在茶道中属于不入流的。此外,他也排斤各种“江湖体”。“人好”,即指书写者的背景详实,能找到出处,一般无法查实姓名者的茶挂尽量不收。在“人好”这一原则中,对于书写者的甄选,纯道亦有先后之分:首先是找寺院僧人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禅师手书;其次是各流派茶道家元和著名茶人的作品,最后才是文人墨客与皇室政要的作品。
同传世的茶碗一样,每一件茶挂后面都有一个人,或書写者或拥有者,以及如影随形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十分耐人寻味,并给心灵带来感动。“就拿这件《三世十方力》来说吧。”他指着墙上一件笔法朴拙又不失雄浑的茶挂说。“你第一眼见到它,会觉得它就是一句佛语,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如果你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就会有所感叹。”这件作品出自一位京都金阁寺僧人之手。众所周知,金阁寺是日本著名的临济宗寺院,因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外墙饰以金箔而得名。1950年时,有位僧人觉得寺院如此奢华和张扬,与日本传统美学中“诧寂”“幽玄”格格不入,便在殿内自焚,将金阁寺烧毁了。随后,金阁寺僧人村上慈海就同其他僧人一道云游全日本,募集重建资金。为了表示决心与意志,他写下了这件作品,发心以三生三世的十方之力来重建金阁寺。当它出现在茶室中,就表明主人要以坚定的意志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想。
茶挂的启示
许多看过这些藏品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没想到日本的茶挂这么美!没想到日本人的书法可以写得这么好!“如果仅仅是置于书法家群体中比较,相信在中国,字好的书法家并不比日本人差。但是,如果从整体上比较,日本的书法普及程度和书写水准其实已经高于中国了。”他举例说,“如果随机各找100名僧人,我相信他们的书法水平会高于中国僧人;如果随机各找100名教授,我相信他们的书法水平也会高于中国教授;如果随机各找1 00名大学生,我相信他们的书法水平会高于中国大学生。”
再反观中国,茶挂中的内容,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已非常陌生,有些字句就连一些专家、学者也读不出来,其出处更是说不清道不明,而这些却是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禅宗思想与文献中的内容。纯道指出,时下“国学热”还在持续升温,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大多流于形式,浮于表层,“读来读去,好像也就这几篇文章和经书。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真正愿坐冷板凳用心‘啃’的人寥寥无几,深入探究的更是少之又少。”
譬如,此次展览中有件名为《清苦》的作品,系由临济宗建长寺住持、明治昭和年间活跃的大僧人营原昙华书写,有不少人不知其出处。事实上,“清苦”一语出自我国东晋葛洪《抱朴子·安贫》:“以清苦称高,以无金免危。”它也是茶的别称,元代杨维祯著有《清苦先生传》一文,以拟人的手法歌颂茶之“清风苦节”:“清”,明净洁纯;“苦”,味良甘美。“‘清苦’用在茶挂中,可以说是相当妥切,日本茶人对中国古籍了解之深,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在中国国内,尽管国学很热,但大多数人终因国学底子薄,对老祖宗传下来的警句妙语知之甚少,便热衷于模仿抄袭,而非从根本上去发现挖掘那些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字句,并铭记、悬挂起来。于是,在许多茶室中,随处可见“天道酬勤”“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厚德载物”“难得糊涂”等等这些人云亦云的“陈词”,“愣是把好生生的千古名句给弄‘贬值’了,以至变得庸俗。”
无疑,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中国好东西几乎都被自己丢弃了,却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当然,这也正是纯道此次办展的初衷所在。“茶挂之‘道’,我才刚刚迈出半步,茶道‘道’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会继续搜集、收藏、研究下去,当藏品达到1 00件时,我会再举办一个专题展,并争取在明年出版《日本茶挂》一书,来唤起更多国人的关注与深思。”
人有聚散离合,物亦有。对于这些曾星散各处、又因缘际会安排重新聚到一处的茶挂,纯道颇为感慨。他满心希望,它们“一经吾手,再不散开,永远在一起!”“在商人看来,它们是可估价的书画藏品,但在学人眼里,它们却是难以估价的文化存在。所以,这些作品到我这里后,从此就不再是可以进行买卖、以期获得保值与增值的商品了。”今后,在条件成熟时,他将尝试把自己的藏品以“日本茶挂个官”或“中日茶挂馆”专题展馆的形式入驻美术馆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与文化艺术价值。
“但愿能夭遂人愿,早日实现!”他说。
对话
纯道先生
纯道:茶挂是茶道美学中的“点睛之笔”
日本茶挂,源于中国宋代“挂画”
茶道:纯道先生,您好!在此次观展过程中注意到,不论是文字、内容、书法,日本茶挂都是我们中国的。据此,是不是可以说,茶挂源于中国,那么,它又是发端于哪个时代?
纯道:茶挂源自我国哪个时代,目前还不太好确定,因为史书上没有见过专门记载。但是,我相信在宋时应该已相当流行,且不说圆悟克勤的日本弟子把“禅茶一味”的墨迹带回日本,宋人的“生活四艺”中就已经能看到它的影子。“四艺”指的是点茶、插花、焚香和挂画。
茶道:为什么是“挂画”,而不是“字画”、“书画”或“挂字”?
纯道:我想这是由中国的文字内涵所决定的。按照现代的语法分析,点茶、插花、焚香这三项均为动宾结构,那么第四项也必须是同样的结构。“字画”和“书画”都是由两个名词组成的词汇,因此不宜与前三项并列。“挂字”在语法上是对的,但内涵却缩小了,书法不能包含绘画,而绘画却能涵盖书法,古代绘画作品中多有题跋,那就是書法。
就日本茶挂而言,它不只是书法,也可以是绘画加书法,或单一的绘画挂轴,只是在日本茶道发展过程中,茶室中的挂轴基本是挂字,极少有挂画出现。这受日本茶道所崇尚的“佗寂”美学思想影响,毕竟书法只有黑白两色,简洁明了,而绘画多有设色,较难控制,稍有过度就流于艳俗了。与其如此,不如只用挂字来得保险。当然了,水墨画会好一些,可又担心画得不够好。所以,水墨画在茶挂中也不多见。
茶道:照此说来,茶挂似乎是中国的挂画“种子”播撒日本文化土壤里后孕育出来的。
纯道:可以这么理解。其实,“茶挂”这个概念在日本出现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文化要领先于日本文化,文人墨客和耕读人家的数量也是中国大大多于日本。茶室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在日本比较普遍,这跟他们没有或很少有书院、书斋、书房有一定关系,而中国文人的活动空间则主要在书斋或客堂中。
在大户人家的中堂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其标配是一幅山水画加一副对联。可见,在中国古代,挂画挂字十分普遍。所以,不能说中国没有茶挂,只是没有专门的茶室而已。日本人的接待空间主要是茶室,而在茶室中出现的字画就主要是茶挂了。挂画,大约在宋时传到日本,并逐渐被日本所固化,成为茶室的标配。在千利休入室弟子南坊宗启所著的《南坊录》中,就称茶挂是茶室中的“第一要务”或“第一道具”。
茶挂价值有“三最”
茶道:既然茶挂在日本茶室中如此重要,那在陈设上有什么讲究?
纯道:按我的观察与思考,他们(指茶室主人)通常会将它悬挂在人们站立时的平视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茶道奉行的是跪式礼仪,而不是席地而坐,这一点中国人很不习惯。当人跪坐时,就只能仰视茶挂了,自然就表现出对茶挂的尊敬,敬人、敬字、敬语。
茶挂大多由寺院禅师所书写,或由茶道家元及著名茶人手书,少部分由文人墨客和皇室政要题写,这些人物均是被尊重的对象。
茶道:的确,您所展出的藏品,内容也好,书法也好,不仅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会令人对书写者产生一种崇敬之情,我们有个叫“见字如面”的成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纯道:你归纳得很好。茶挂虽是静止的,但它也是最能体现主人品味与心意的。日本人在举办茶会时,茶室主人早早就会为来宾做各种准备,其中就包括对茶挂内容的选择。譬如,若来宾是老者或长者,也许主人就会选择“松寿千年翠”、“心静寿自长”、“流芳百世谓之寿”这样的茶挂;若是花道、香道中人,也许就会用“梅花和雪香”、“弄花香满衣”、“一点心花三界香”;若是在秋天迎宾,则会用诸如“秋天一色鹤声高”、“千里一望秋”“澄心如秋月”这样的茶挂,让每位来宾都能深深体会到主人的热忱与用心。
茶道:茶挂虽小,却是大有“文章”。
纯道:对!茶挂在日本出现并被固化在在茶道空间中,至少在三个方面突显出它的巨大价值。可归纳为有三个“最”:茶道思想的最佳传播方式、书法艺术的最宜表达方式和茶道美学的最好聚焦方式。
禅茶,引发人们思考
茶道:有着如此强大能量的茶挂,源于中国,却在日本被发扬光大,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纯道:茶挂虽源自中国,但它从未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过。在中国,它只是挂画形态中一个特别不起眼的部分。所以,在历史文献中就没有出现过“茶挂”的概念。就是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大概也找不出一件明显标示中国茶挂的藏品。但是,中国的挂画与挂字是大量存在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只有与茶有关的内容才能称之为茶挂。
禅宗中大量的揭语有着深邃的哲理,即使不是茶道中人也会时时铭记,而作为茶人就更是两者兼备,在自己的茶室中悬挂禅语是十分自然而然的事,原本它只是寻常的警句,挂得多了就形成了传统,便出现了茶挂这一独特艺术形态。
茶道:这些禅语与日本茶道的“诧寂”美学究竟有什么深层关联,
纯道:日本茶挂内容主要就是禅语,有关出版物就直接点明这是“茶席的禅语”。“佗寂”是日本茶道美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他的获奖作品《千羽鹤》中,就特别渲染了茶道中的物哀、风稚、幽玄和诧寂。“侘寂”之美,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并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所以,在日本茶道四谛中就有“寂”,它与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中“俭”有相通之处,都提出不求華丽,而要去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我相信,“日本茶圣”千利休是真正崇拜中国茶圣陆羽的,以至于他有一个茶室就叫“妙喜庵”,而中国湖州的“妙喜寺”正是著名诗僧皎然上人所在的寺院,也是陆羽写《茶经》时常去造访的地方。在这次展览中,就有两件这样的作品:真言御室派管长土宜法龙书写的“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和日本茶道人物小桥碧水书写的“俭德”。
茶道:说起禅语,尤其是“茶禅一味”,让人不禁联想到这一语在国内似乎有点泛滥,打“禅茶”“茶禅”旗号的茶品、茶器、茶空间等比比皆是。
纯道:大家喜爱“茶禅一味”这四个字,我首先要随喜。不管他们是否是佛教徒,至少说明他们对“禅”不反感,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很大的认同感。至于“禅茶”和“茶禅”被广泛使用,也值得高兴,因为在使用者和品尝者心中,对于禅所赋予的纯净、本性、简单等内涵是接受与向往的。一开始,人们可能不太了解其中的内涵,但慢慢地自己就会去深究、去探索.因此,“禅茶”起到了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它如同一个有效的媒介,帮助人们以茶入禅、以茶论道、以茶载道。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