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卷中
风炉灰承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朽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
- 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
②。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Ⅲ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
③、“陆氏茶”也。置蝣垛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日“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禽也,画一卦日“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日“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桦檀之。笤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笤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利箧口,铄之。
炭挝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镊,以饰挝也。
④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笑火笑一名筋。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镍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锼钹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
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模土而外模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
⑤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钹也。夹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禁,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⑥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拂末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馀。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滚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水方水方以桐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便也。
火笑火笑一名筋。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镍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锼钹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模土而外模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钹也。夹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禁,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纸囊以剡藤纸⑥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碾拂末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馀。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滚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水方水方以桐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茶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藿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甍阔者经之,以单甍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注释]
- 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均为《周易》卦名。坎卦象水,巽卦象风象木,离卦象火象电,寓意煎茶时坎水在上,巽风在下助燃,离火从中燃烧。
- 圣唐灭胡明年铸:灭胡指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明年即平乱的次年广德二年(764)。
- 伊公羹:伊公即伊尹,辅佐商汤灭夏建国,位居宰相。《史记》卷三《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 河陇军人木吾:河指河州(今甘肃临夏),陇指陇州(今陕西宝鸡陇县)。木吾,一种防御用的木棒。晋崔豹《古今注》卷上:“汉朝执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亦得执焉。御史、校尉、郡中都尉、县长之类,皆以木为吾焉。”
- 铁:原作“银”。仪鸿堂本注日“当作铁”。
- 剡藤纸:浙江嵊州剡溪用藤为原料制成的一种名纸,唐代为贡品。唐李肇《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
- 杜育:“育”原作“毓”,据《艺文类聚》卷八二改。杜育(265~316).字方叔,河南襄城人,西晋时官中书舍人。
[译文]
风炉灰承风炉,用铜或铁铸造而成,形状犹如古鼎。炉壁厚三分,炉口的边缘宽九分,使炉壁和炉腔中间空出六分,用泥四周涂满。风炉有三只脚,上面用上古文字书写有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七字,一只脚上写有“体均五行去百疾”七字,一只脚上写有“圣唐灭胡明年铸”七字。在三脚之间,设有三个小窗口,底部有一个洞口,用来作为通风和出灰的通道。三个小窗口铸有六个古文字,一个窗口上面有“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面有“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面有“氏茶”二字,连起来读就是所谓的“伊公羹”、“陆氏茶”。风炉里边设置有堤围状的支撑物,分为三格,一格上刻有翟的图案,翟是火禽,所以画一离卦(量);一格上刻有彪的图案,彪是风兽,所以画一巽卦(兰)一格上刻有鱼的图案,鱼是水虫,所以画一坎卦(兰)。巽卦象征风,离卦象征火,坎卦象征水。风能助长火势,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个卦。在风炉的表面,则铸有花草、枝蔓、流水曲波、方形花纹的图案作为装饰。这种风炉有的用熟铁锻造而成,有的用陶泥烧制而成。灰承,是一种接受灰烬的器具,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底,用以承接炉灰。
笛管用竹子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用藤编成,先用木头做成一个笛形的木箱,再用藤子在外面编织,编织出六角的圆眼。笛的底、盖则好像小箱子的口,摩挲得光滑。炭挝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制成,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柄部细。在手握的柄部系一个小银作为装饰,就像如今河陇一带的军人所执的“木吾”。也有的把铁棒做成锤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火笑火笑又名火筋,就是平常所用的火钳子。圆而又直,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没有葱台、勾镍之类的装饰物。这种火笑是用铁或熟铜制成的。
锼钹也就是釜或锅,用生铁制成。生铁,如今从事冶炼的人称之为急铁。这种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冶炼鼓铐而成的。冶铸之时,里面抹泥,外面抹沙。里面抹泥,可以使锅面光滑,容易清洗;外面抹沙,可以使锅底粗糙,容易吸热。将锅耳做成方形,是为了使锅易于放置平正;将锅的边缘做得宽阔,以便于伸展得开:将中心部分的锅脐做得较长,以便于火力集中于中间。这样锅脐较长,可使水在锅的中心沸腾;水在中心沸腾,茶沫就容易沸扬;茶沫容易沸扬,茶味也就醇厚绵长了。
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的茶锾是用瓷制作的,莱州(今山东掖县一带)的茶钹则是用石制作的。瓷锼和石锼都是颇为雅致的器物,但却不够坚实,不耐用。厍银制作茶锼,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也的确清洁,但要耐久实用,还是用铁制作的茶镘为好。
交床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制成,木架上面搁板,把木板中司挖空呈凹形,用来支锾。
夹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有个竹节,竹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烘烤。这种小青竹遇火烤后就会有津液,借助竹子津液的清香可以来增益茶味。但若不是在山林幽谷间炙茶,恐怕很难弄到这种小青竹。有人用精铁或者熟铜之类做夹,是取其经久耐用的优点。
纸囊纸囊是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缝制而成的。用来贮存经过烘烤的茶饼,可以使茶的清香不致散失。
碾拂末茶碾,最好用橘木制作,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制作。茶碾要做到内圆而外方。内圆是为了便于运行,外方是为了防止倾倒。碾槽里面刚好放得下一个碾磙,就再无空隙。碾磙是木制的,形如车轮,只是没有辐条,中心安装一根车轴。车轴长九寸,中间宽一寸七分。碾磙的直径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车轴的中间是方形的,两头手握的柄部是圆的。清扫茶末用的拂末,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罗、合罗是罗筛,合是承接茶末的盒子,用罗筛罗出的茶末放茌盒子中盖紧存放。把作为量具的“则”也放在盒子中。罗是用粗大的竹子剖开后弯曲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子是用竹节制成的,或者是用杉木弯曲成圆形,再涂上油漆。盒子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则是用海贝、牡蛎、蛤蚧之类的壳做成的,或者是用铜、铁、竹制成的勺匙、小箕之类。所谓则,也就是衡量多少的标准。一般说来,要煮一升的水,需用一方寸匕(一种量药用具,一方寸匕约相当于一立方寸的容量)的茶末。如果喜欢味道较淡的,就谴量减少茶末;如果喜欢味道较浓的,就适量增加茶末。因此,这利量茶用具叫做“则”。
水方水方是一种盛水用具,用桐木、槐木、楸木、梓木等木板合成方形,里面和外面的缝隙都用油漆涂封,可以盛水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是一种滤水用具,和日常所用的一样。囊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被水浸湿后产生苔藓(铜绿)和污垢,使水出现腥涩味道。因为用熟铜铸造,容易产生铜绿和污垢;用铁铸造,则会产生铁锈,使水带有腥涩味道。在山林溪谷间隐居的人,也有用竹、木制成的。但是竹、木制品不耐久用,而且不便携带远行,所以还是要用生铜制作。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色的绢进行缝制,缀上翠钿(用碧玉、金片做成的花果形饰品)作为装饰。再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它装起来。漉水囊的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瓢瓢又名牺勺,是把葫芦剖开制成,或者用木头雕刻而成。西晋中书舍人杜育的《藓赋》写道:“酌之以匏。”匏,就是瓢。瓢口宽阔,瓢胫很薄,瓢柄很短。西晋永嘉(307~313)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去采茶,遇到一个道士,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将来瓯牺之中有剩余的茶,能够送绐我。”牺,就是木勺,现在常用的是以梨木雕刻而成的。
竹笑竹笑,有的是以桃木、柳木、蒲葵木制成的,也有的是以柿心木制成的。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
鹾簋揭鹾簋是盛盐的用具,用瓷制成,圆形,直径四寸,形状像盒子,也有的做成瓶形、晷(小口坛)形,用来装盐。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熟盂熟盂是用来盛开水的用具,有的以瓷制成,有的以陶制成,可盛水二升。
碗茶碗,以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所产的为上品,鼎卅(今湖南常德一带,一说在今陕西泾阳)、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出产的次之;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出产的为上品,寿州(今安徽寿县一带)、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出产的次之。有人认为邢州(今河北邢台一带)产的比越州的好,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瓷质地像银,那么越瓷就像是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是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色白,可以使茶色泛红,越瓷色青,可以使茶色泛绿,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育的《藓赋》曾说:“选择、挑拣陶瓷器皿,好的都出自东瓯地区。”瓯,作为地名,就是指越州;而作为陶瓷器名,也是以越州所产为最好,其口唇不卷边,底卷边呈浅弧形,容量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够增进茶汤的色泽,使茶汤呈浅红之色。邢瓷色白,使茶汤呈红色;寿州瓷黄,使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使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宜于盛茶。
畚纸忆畚是用白蒲草编成,可以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笛盛碗,衬以双幅的剡纸,裁成方形,也可以放碗十只。
札札要选取棕榈皮,用茱萸木夹住,用绳缚紧;或者截一段竹子,竹管中扎上棕榈皮,做成大毛笔的形状,怍刷子用。
涤方涤方是贮放洗涤之后的剩水的器具,用楸木板合成,制法和水方相同,可以盛水八升。滓方滓方,用来盛放各种茶滓,制法和涤方相同,容量五升。
巾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各种器皿。
具列具列,有的做成床形,有的做成架形;有的纯用木制,有的纯用竹制,也可以木、竹兼用,做成小柜子的形状,漆成黄黑色,有门可开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称为具列,是因为可以贮藏和陈列全部茶具部篮竹篾编成,鄯篮,因为全部器物都要放在这只篮里,鼓里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网限线,以较细的单篾做纬线,吏之玲珑好看尺四寸,宽鄯篮蕙错地编压在做经线的双篾之上,编扇尺五寸,底宽一尺,高二寸。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燥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缕,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干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谓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①,信哉。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馀,无乃昭鹾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笑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日沫,厚者日饽'细轻者日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藓赋》所谓“焕如积雪,烨如春薮”,有之。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③,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且如~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④也。其馨,欺也。其味甘,横也;不甘而苦,舜也;啜苦咽甘,茶也。[《本草》云:其味苦而不甘,横也;甘而不苦.薜也。]
[注释]
- 薪之味:语出《世说新语·术解第二十》:“苟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日:‘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是故车脚。
- ”火天至霜郊:火天即热天、夏天,霜郊当为“霜降,,之误。
- 原注:徐县、全县二反。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味长曰隽永。《汉书》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考《汉书》卷四五《蒯通传》,通论战国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
- 缃:浅黄色。汉刘熙《释名》卷四《释彩帛》:“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
[译文]
经过蒸压成型的茶饼,烘烤茶饼时,注意不要在孑的含水量,巳风的企再按先前的办法烤一次如果汽蒸发完为止;如果是晒干白白在开始采制加工的捣,尽管叶子捣烂持千钧的大杵也捣的珠子时候,如果是特别雠糖了,但茶芽茶叶品牌梗仍保持完整,不烂有枝梗一样经过烘烤,茶饼烘烤之后,就要趁热用纸不致散发,待冷却下来后再碾威不好的茶末,形状如菱角烤茶和煮茶的燃料,[如桑木、槐木、桐木、枥木之割膻气味的木炭,以及含有油脂的[膏木,就是指含有油脂的柏树、巳腐朽废弃的木器的说法,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煮茶所用的水,以山泉之水最好:差。[正如杜育《藓赋》所说的,烹茶的那样的清流。]山泉之水,又以从钟受缓漫出的为最好。
经过蒸压成型的茶饼,烘烤茶饼时,注意不要在孑的含水量,巳风的企再按先前的办法烤一次如果汽蒸发完为止;如果是晒干白白在开始采制加工的捣,尽管叶子捣烂持千钧的大杵也捣的珠子时候,如果是特别雠糖了,但茶芽茶叶品牌梗仍保持完整,不烂有枝梗一样经过烘烤,茶饼烘烤之后,就要趁热用纸不致散发,待冷却下来后再碾威不好的茶末,形状如菱角 烤茶和煮茶的燃料,如桑木、槐木、桐木、枥木之割膻气味的木炭,以及含有油脂的膏木,就是指含有油脂的柏树、巳腐朽废弃的木器的说法,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煮茶所用的水,以山泉之水最好:差。正如杜育《藓赋》所说的,烹茶的那样的清流。山泉之水,又以从钟受缓漫出的为最好。
还有许多小溪流入山谷,汇成潭水,水虽澄清,但不能流动,从炎热的夏天到霜降以前,可能会有龙蛇潜伏其中,使水质受污染有毒,饮用的人要先挖开潭水,把受污染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动,然后汲取饮用。江河之水,要到离人较远的地方取用。井水,则要从经常有人汲取的井中取用。
当水面涌现像鱼目的气泡,有轻微的响声时,这是第一沸;当锅的边缘像泉水喷涌、珍珠串联时,这是第二沸;当锅中像波浪翻滚奔腾时,就是第三沸。再继续煮下去,水就过老了,不能饮用。
水初沸时,按照水量的多少,适量放入一些盐调味,然后把尝过的剩水泼掉。否则,不就成了因为嫌水淡无味而喜爱盐水的成味了吗?当水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用“竹笑”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好茶末从旋涡中心投下。一会儿,水至三沸,波涛翻滚,泡沫飞溅,于是把刚才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住沸腾,用来孕育茶汤表面的“华”,也就是茶中精华的沫饽。
大凡斟茶的时候,要把茶汤舀到碗里,须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其薄的叫沫,厚的叫饽,又细又轻的叫花。花的形态,很像漂浮在圆形的水池中的枣花,又如回环曲折的潭水、沙洲间新生的青萍,也像晴朗的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的形态,则好似青苔浮于水边,又如菊花瓣落入杯中。而那些饽,是用茶渣煮出来的,当茶汤沸腾时,表面就会泛起一层含有大量游离物的浓厚泡沫,像白色的积雪一般。杜育《藓赋》中所描述的“亮丽如积雪,灿烂似春花”的景象的确是存在的。
当水第一次煮沸时,要把茶汤表面的沫去掉,因为沫上有像黑云母那样的膜状物,会使得品饮时感到茶味不正。第一次舀出的茶汤,味道醇美,回味绵长,所以叫做隽永。通常把它盛放在熟水盂中,以备抑止沸腾和孕育精华之用。以下舀出的第一、第二、第三碗茶,味道就与隽永差了些。第四、第五碗之后,如果不是太渴,就不值得饮用了。
一般来说,煮水一升,可以分作五碗至少三碗,至多五碗,如果客人多至十个,就要加两炉,要趁热连续喝完。因为茶热时,重浊的物质就会凝聚下沉,其精华都浮在上面;如果茶凉了,其精华就会随着热气散发干净。这样饮用过多,也同样不好。
茶的本性清淡俭约,不宜放过多的水,否则就会淡薄无味。就像一满碗好茶,饮至一半味道就差了些,何况水加得过多呢!茶的汤色是浅黄的,茶的香味是非常美好的。其中,味道甘甜的,是梗;不甜而有苦味的,是藓;入口味苦而回味甘甜的,是茶。《本草》上说:味道苦涩而不甜的,是橱;甘甜而不苦涩的,是藓。六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眩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①,闻于鲁周公②。齐有晏婴③,汉有扬雄④、司马相如⑤,吴有韦曜⑥,晋有刘琨⑦、张载⑧、远祖纳⑨、谢安④、左思⑩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疮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焘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於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I器,四日火,五日水,六日炙,七日末,八日煮,九日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⑩,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注释
- 农氏:炎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以火名官,作耒耜,教人耕种托名神农的《神农食经》有关于茶的记载,见《七之事》。
之事》。
③晏婴:字平仲,春秋齐大夫,齐景公相,《史记》卷六二有传。《晏子春秋》有关于“茗菜”的记载,见《七之事》。
④扬雄:字子云,成都人,
官给事黄门侍郎,西汉著名学者、作家,著有《方言》、《法言》,《汉书》卷八七有传。
⑤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官至孝文园令,西汉著名文学家,著有《凡将篇》等,《汉书》卷五七有传。
⑥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三国吴人,官至太傅,《三国志》卷六五有传。
⑦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西晋官至并州刺史,拜平北太将军,都督并事。卒赠司空。《晋书》卷六二有传。
⑧张载:字孟阳,安平(今河北深州:人,西晋时官至中书侍郎,与弟协、亢并称“三张”。 《晋书》卷五五有传、
⑨远祖纳:指陆羽的远祖陆纳,字祖言,吴郡(今苏州)人,官吴兴太守、尚书令、卫将军,《晋书》卷七七有传。
⑩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官至太保、大都督,卒赠庐陵郡公。 《晋书》卷七七有传。⑩左恩: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官秘书郎、齐王记室督,《晋书》卷九二有传原注:“碗数少至三.
译文
⑥若六人已下:“六”多至五。若人多至十。
五之煮
禽鸟飞翔,野兽奔跑,人类开口说话。这三类生物,都生活莉揣低加是多么深远啊!如要解渴,就要喝水;要消除忧愁和愤怒,就要饮酒;而要荡涤昏昧,则要饮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到了周公时才有了文字记载,从而为世人所知。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汉代文学家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韦曜,晋代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历史名人,都喜欢饮茶。后来经过长期的传播,影响所及,逐渐形成风俗。到了我们唐朝,终于达到了极盛。在长安(今西安)、洛阳两都之间,以及荆州(今属湖北)、渝州(今重庆)等地,竟然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饮品。
饮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类,分别用砍、炒、烤、捣四种方式加工后,放入瓶罐之中,用沸水冲灌,称为癔茶。有人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反复烹煮,或通过拂扬茶汤而使茶汁变清,或通过烹煮而去掉浮沫,这样的茶无异于沟渠间的废水,可是这种习俗却仍流行不止。
唉!天地化育万物,都有其最为精妙之处,而人们所讲求的,只是涉及那些浅显简易的东西。人们赖以庇身的房屋,其建造已极其精巧;人们赖以御寒的衣服,其制作已极其精致;人们赖以果腹的饮食,食品和酒也都制作得极其精美(而对于饮茶,人们却并不擅长)。概而言之,茶的制作和饮用有九个难以掌握的环节:~是制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用火,五是择水,六是烘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品饮。阴天采摘,夜里烘焙,不是正确的制茶方法;以口嚼辨味,鼻嗅闻香,不是正确的鉴别方法;沾染了膻腥气味的茶炉茶叶品牌瓯,不能作为煮茶、品饮的器具;含有油脂的木材和炊厨用过的木炭,不宜作为炙茶、烹茶的燃料;飞流湍急的溪水和停滞不流的积水,不适宜用来烹煮茶汤;茶饼外熟内生,不能算做炙茶;碾出青绿色或者青白色的粉末,不是合格的茶末;操作不熟练或者搅动过急,不是正确的烹煮方法;只在夏天饮茶而冬季不喝,也不是良好的饮茶习惯。
味道鲜美、浓香馥郁的好茶,一炉之中只有头三碗;其次是五碗。如果座中客人达到五个,就舀出三碗分饮;如果有七个客人时,就舀出五碗分饮;如果是六人以下,就不必约计碗数,只不过缺少一人的茶罢了,可以用隽永来补充。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