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乌龙茶发展史略
◎台茶现况
台湾克复后以制造红茶、绿茶供应外销为主,外销量占产量的75%~85%。但近二十年来已急速地转成制造包种茶、乌龙茶供给内需,外销量削减到占总产量的15%~20%左右,外销衰退的首要启事是台湾的工业化开展,使人工之成本提高,招致红茶与绿茶的出产成本过高,而无法与国际上一样产物竞争。相对的,由於国人每人每年平均吃茶量,由1980年的0.34公斤激增到1995年的1.2l公斤,使得内销市场合需的高级部份发酵茶,尤其是包种茶与乌龙茶矫捷添加;台湾茶业由外销转为内需形状以来,产制外销茶类为主的北部茶区,台北、桃园、新竹、苗栗茶园面积逐年削减;
一九-六年为19,427公顷(74%);一九九一年为13,376公顷(57%);一九九六年为7,965公顷(37%);而产制部份发酵茶类供内需的中南部茶区(南投、嘉义、云林)茶园面积逐年添加,一九八六年为5,089公顷(52%)。台湾茶园当时栽种之茶树质量以青心乌龙(48%)为主,依次为青心大冇(19%),台茶十二号、十三号等新种类(16%),其他种类单个据有率皆在4%以下,甚或不及1%。台湾茶叶外销量以一九七三年达最高峰为2万3千余公吨,一九七九年今后逐年降低,至一九八六年外销量为1万公吨,一九九六年为3,475公吨;进口茶叶量一九八五年仅309公吨,一九九O年饮料茶在台湾鼓起后,进口茶叶(以红茶、茉莉花茶为主)急剧添加,一九九四年达最高峰进口量为1万余公吨,近年来则维持在7~8千公吨,进口茶类乃以红茶及茉莉花茶为主,供加工制造饮料茶之用。台湾罐(盒)装饮料茶於一九八九年逐步鼓起,尤其是乌龙茶饮料於一九九二年对新新人类市场的诉求成功,促使茶饮料於一九九三年跨越碳酸饮料,至一九九六年乃位居非酒精性饮料的龙头;一九九六年各类茶饮料发卖率为:鸟笼茶(31%)、绿茶(16%)、红茶(6%),其他为调味红茶,如奶茶、花扑鼻红茶、果扑鼻红茶、加麦红茶等).算计47%,红茶系列饮料台占53%,乃为台湾饮料茶的主流,此为台湾每年需输入数千公吨红茶的首要启事。当时台湾地域茶园面积约二万一千公顷,集中於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嘉义、云林、宜兰、花莲及台东等海拔数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间的丘陵地、缓坡地及高山等,年产量约二万二千公吨。台湾之茶文明源於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气,融人江南文人茶之精致,而成就台湾共同的茶艺文明。台湾的茶艺馆也在无心插柳的状况下,直接带动了民俗艺品、陶艺品、国乐及仿中国古典修建之怀古风潮,尤其是拓展了茶器艺术的视野。一九七五年后,台湾经济起飞,生活生计水准提高,政府指点举行优秀包种茶、鸟龙茶竞赛及宣导国人吃茶,茶艺馆逐步鼓起而替代盛极一时的港式茶肆吃茶办法。喜欢茶人士及业者也接踵成立推行茶艺文明的民间组织,於一九八二年九月首先成立「中华民国茶艺协会」,并提出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清、敬、怡、真」;一九八四年九月由茶艺业者筹构成立「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阐扬中华茶艺文明,推行茶艺细腻生活生计,促进国际茶文明交流为其宗旨,该会於一九九七年向内政部正式注销立案,并更名为「中华茶艺结合促进会」,乃简称「中华茶联」。一九八四年六月成立天仁茶艺文明基金会,其宗旨为以茶艺陡峭悠美的意境,树立国民更生活标准,使社会到达富而好礼的境界。一九八五年以来大专院校的学生社团亦接踵成立茶艺社,推展学生茶艺运动。茶文明的传承除藉由茶艺运动外,茶业及茶艺文明杂志的出刊及传播亦占极首要的地位,台湾首要的茶学杂志,早期的有日据期间由台北茶商公会出刊的「台湾茶业月报」及「台湾之茶业」;近代的有由政府机关刊行的「茶业专讯」,由民间集团刊行的「茶讯」、「茶艺月刊」、「中华茶艺会刊」,由大专院校茶艺社出刊之「台大茶艺』、「茶艺专刊」及已贸易化刊行的「茶与艺术」、「茶与壶」、「壶中寰宇」及「紫玉金砂」等。茶业在台湾有其经济出产价值,更有非经济性文明特质,当时台湾茶业面对劳力缺乏、工资高涨、消费者口味多元化、茶叶进口日益增多之压力,但若能调整产销构造,使用新科技、新技能选拔茶叶产制技能,连系茶业科技及茶艺文明促使茶艺生活生计化,开展休闲茶业及发扬茶文明特质,必能使传统财产现代化及永续开展。
◎野生茶树的发现及使用
台湾有茶树之记录:早於荷兰人占有台湾期间,(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荷兰人所写巴达维亚城日志一六四五年三月十一日之记事中载有「茶树在台湾也有发现,似乎与土质有关,」虽未载明发现之地址,但其所指之茶树无疑是指野生茶树,与清代文献所载水沙连之野生茶树应无相关,盖因荷兰人往南投水沙连方面的开展迟至1650年左右才开端。
又据诸罗县志(一七一七年)记:「水沙连内山,茶甚伙,」;赤嵌笔谈(一七三六年)载有「水沙连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与各蕃阐明,人山焙制』;而淡水厅志中亦有猫螺内山产茶,性极寒,蕃不敢饮,所谓猫螺内山乃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域的深山;而水沙连乃自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水沙连不时到浊水溪上游蕃地的总称。
那时蕃界与平地阻隔,非经通事(理蕃官职)与之议妥,不得进入,由此观之台湾先民早巳使用野生山茶焙制茶叶营贩。除了清代文献记录今之南投县内深山有野生茶树外,台湾克复后亦在嘉义县、高雄县及台东县深山发现野主茶树林,但扔以南投县的野生茶树林规划最大,台湾野生茶树多主长在海拔650~1500公尺之阔叶林内,其发展情况日照少,常有浓雾,台湾野生茶树大致可由芽色之不合分为两大类型,一为茶芽呈绿色或淡紫色(台湾山茶),另一类为茶芽呈紫赤色(赤芽山茶),花朵均较栽培种小,且两种野生茶树茶芽均无茸毛为其特徵,台湾野生茶树树龄大都不随便超越200年以上,易受茶天牛为害为首要启事。由台湾野生茶树与栽培种杂交后嗣所选得的优秀品系(40~58),制造红茶有其特殊扑鼻味,已於一九九九年六月经过茶树新种类命名搜检为台茶十八号。
◎台茶的起原―先民的引种
本省近200年来茶树栽培及茶叶制造之发,与上述野生茶并无干系,茶园所植之茶树更与野生茶无亲缘之关系,本省现今供制造包种茶、岛龙茶等优秀本地种类,是先民由福建带来之闽茶种类,早期制茶技能亦由福建制茶师父来台教授,因此台湾产制包种茶、乌龙茶之技能乃源自福建。
清嘉庆年间(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於〈鱼桀〉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域)是现有文献中最早说起闽茶引入台湾的记事,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台湾北部茶园开辟是沿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基隆河及大嵙嵌溪(今称大汉溪)沿岸开展,含盖今之台北县及桃园县,然后向北拓展至宜兰县,向南开展至新竹县及苗栗县;宜兰至花莲及苗栗往南皆有高山阻隔,因此满清治台及日据期间,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及宜兰系属於一致制茶技能起原之茶区,与福建武夷岩茶属一致类型,纵使在偶然中创始了碰风茶(或称膨风茶、白毫乌龙、东方丽人)而成为新竹县蛾眉、北埔及苗栗头份之特征茶,享誉欧美,羡煞好多王公贵族及文人雅士,但其身手乃蜕变於武夷岩茶(条形部份发酵茶之开山祖师)。
台茶另一种要发源地为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所产制之冻顶乌龙茶进程中有一共同之布球揉捻、或称包布揉、揉布球、团揉),使冻顶乌龙茶具有共同之扑鼻味及外形呈半球形(似龙舞、似抱虾);临近之竹山、名间、林内以及新兴之高山乌龙茶皆源自此制茶身手。著作以为先民由大陆引入茶种及技能,开展台茶至少有四个据点,除上述淡水河系及鹿谷冻顶山为首要且对台茶开展有深远影响外,其他二处置别为:起原於台北木栅樟湖山的木栅铁观音及屏东县满州乡的港口茶。木栅铁观音系源自福建安溪铁观音,约於清末民初(日据期间)传人本岛,无论其茶苗引入或制茶身手传承皆赖於张乃妙茶师的苦心、毅力及热心。这以后人在其祖厝设立乃妙茶师留念馆,留念其对木栅铁观音茶开展之奉献,已成为木栅旅行茶园有名的歇脚处及旅行点。
屏东满州乡港口茶,著作於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初见其传统造方法系於一致炒锅内完成炒、揉及枯燥,且朴实由手工制造,其炒、揉进程有一特殊之辉锅技巧,致使茶叶光彩灰绿光润,外形条索紧结弯曲似眉,相似大陆之眉茶,揣测其身手系源自傲陆浙江、安徽一带之眉茶制造方法,自民国六十年代后期,满州乡的港口茶虽已逐步改以半机械化产制,但当时仍保有其光彩灰绿,辉白起霜,滋味浓冽之特征,茶园面积(约二十公顷)及产量虽少,但仍有其特殊地位。
◎台茶之茁壮与外销之始
清廷鉴於茶为台湾首要经济作物,乃鼓舞茶之出产。那时台湾北部为一片末开垦童贞之地,播植茶树发育异常优胜,质量亦佳;由此沿淡水河上流及其支流大嵙崁、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带广植茶树而农人以制茶为副业。台茶之输出,始於何时?虽有材料显示1830年起台茶输往厦门、福州,每担须缴二圆关税,但缺乏官方记载无从稽考,惟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淡水关明记有八万二千零二十二公斤输出之记载,故是昔时可作为台茶输出之始。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杜德收买台湾乌龙茶运销澳门,因台茶芳香郁馥,风味特殊,而获意外好评,因而颇具决计,遂设立茶叶精制工场於艋胛(万华)。一八六九年,杜德又特雇帆船二艘,运载一百二十余万公斤台湾乌龙茶直销美国,此为台茶直接输出美国之始。从此,台茶享誉国外,因之英、美商人接踵而来,至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间,计有:宝顺、德记、和记、水陆、喜欢利士等五洋行接踵来台,从事台湾茶之商业。
台茶开展之初,制茶品种只需乌龙茶算了,至一八七三年鸟龙茶滞销,茶商将茶叶运往对岸福州改制出售,后来於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有吴福源者,来自福建之同安,在台北开设『源隆号』茶厂,运营制造包种茶,为台湾精制包种茶之先河。是年台湾包种茶即首次输出一万,八千四百四十六公斤,旋有福建安溪之茶商王安定及张占魁合办「建成号」,继之大陆茶商来台设厂制造包种茶者连续不断,於是包种茶之产量渐增,这以后遂与盛极一时之乌龙茶齐头并进。那时台湾茶业昌隆,但不免有目光短浅之业者,为牟奇利,而将茶叶粗制滥作,甚有掺混劣品之不正业者。那时巡抚刘铭传,因鉴及此,为矫正并防止不正业者之专横,且图强同业之连合,扩展出产,改良技能,精进质量,奖励输出,遂於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特命茶业者组织「茶郊永和兴」,此即茶商公会之起原。此时,茶园开辟益广,前仅栽培於台北近郊之茶园,不时拓展至宜兰、新竹以南,产茶量亦随之遽增,而输出量亦於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达九千八百余公吨。
◎日据期间之台茶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胜,根据马关合同将台湾割让日本统治,那时日本明治期间之经济乃以茶业与蚕丝为国度经济之主干,故将台湾既有二万六千余公顷茶园,列为台湾首要农业财产;遂於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台北厅文山堡十五份庄及桃园厅桃涧堡龟仑口庄,著手设立茶树栽培实验场,该实验场旋於一九O三年废止,同年改在桃园厅竹北二堡草湳坡庄设立安平镇制茶实验场,并於龙潭庄铜锣圈设置茶树栽培实验场;安平镇制茶实验场即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之前身,为台湾最早之半机械制茶工场。
光绪二十五年(一九九年)有三井合名会社在台北海山及桃园大溪,开辟大规划之茶园,嗣后建立新武制茶厂於大豹、大寮、水流东及磺窟等地,专制红茶。「日东红茶」就是起原自该三井合名会社,『日东红茶』质量极佳,可与印度红茶匹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继有日本台湾茶业株武会社成立,专营制造红茶,1606年台湾红茶首度外销。
日本政府於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印度阿萨姆茶种引进台湾,於平镇茶试所及南投鱼池本地试种成功,并於一九二六年设立「鱼池红茶实验支所」,专事育苗栽培实验与改良红茶产制技能以谋开展红茶,开辟国际新市场,鱼池遂成为台湾阿萨姆红茶出产中心。来自日本之诸制茶企业公司取得总督府之援助,颁领广阔地皮,投以巨资,耕拓阿萨姆种茶园,并设新武红茶工场;继有东邦红茶公司(现仍在营业)郭少三师长教员,由泰国引进Shan茶种,栽种於埔里。於是,台湾茶业从此改观,红茶又继乌龙茶与包种茶之后鼓起,组成台茶可向外合时适地竞销之三种首要茶叶。期间首要开展为:
(一)、扩展茶园栽培面积,最盛期间达四万六千余公顷。
(二)、推行优秀本地种类,搜罗青心乌龙、青心大冇、大叶乌龙、硬枝红心等四大名种。
(三)、成立茶业实验钻研机构,并积极推展红茶之产制。
(四)、树立茶叶外销查验原则。
◎台茶之复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承平洋战争迸发后,盟军封锁台湾、日本因粮食缺乏与兵源之需求,将部份茶园改种粮食作物与劳力栘转运用,使茶园旷费,致使台湾克复初期茶园面积仅余三万四千余公顷(为日据时最高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六),而茶叶产量亦减至一千四百余公吨(仅为日据时最高产量的百分之八)。克复后政府积极奖励回复茶园,指点改良茶园垦植及制茶技能,至一九四九年茶叶总产量已答复至一万公吨以上,一九五九年茶园面积增至四万八千余公顷,为台湾茶园垦植鼎盛期间,茶叶总产量亦於一九六一年打破二万公吨。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间,由中间至省府有关台茶产销单元,组织了台茶改良委员会,指点全省茶园之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及采摘示范等,对台茶的回复奠定了优胜的根底。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七年间,指点茶园更新及采摘技能,钻研碎型红茶的制造技能,树立本省碎型红茶的国际市场,还指点东部花莲及台东开拓新茶园,奠定本省东部茶业之开展。
一九六八年台湾省政府为了精简机构,整齐事权,兼并有关茶业技能钻研单元,成立了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及所属林口、鱼池二分场。一九七三年全省粗制茶出产量达二万八千余公吨,外销达二万三千余公吨,个中绿茶占百分之七十八,创本省有史以来产销最高记载。一九七四年虽因世界发作动力危机,台茶外销曾一度遭到袭击,但至1980年的七年间,每年仍能维持二万公吨左右的外销。
本省克复以来,虽以开辟新产物、碎型红茶、眉茶及煎茶的外销为主,但对本省特产之包种茶、乌笼茶、铁观音以及新产物寿眉、龙井、珠茶等的实验钻研及指点推行等从未连续。一九七三年中间推进加速乡村建立计画,行将文山、冻顶、三峡等高级茶区列入茶叶出产专业区,指点产制技能改良:一九七五年台湾省政府农林厅首次举行优秀包种茶竞赛及展售会,惹起内销茶蓬勃开展。而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钻研开拓成功的调味茶类,亦在有目光的企业家一起下扩展了调味茶的国际市场。台湾克复后,政府积极回复茶园,奖励茶园更新及垦植机械化,成立茶叶出产专业区,施行茶园机械化一同功课,增强茶业实验钻研义务,培育新种类茶树,改良制茶机械及技能,使茶叶出产机械化、主动化。克复初期并积极开展绿茶之产制,供销北非市场;引入技能出产煎茶,外销日本,政府对外销茶叶之指点竭尽全力。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