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分类 > 茶道茶文化 > 茶道 >

总结了一些关于茶道的内涵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前几天我和其她三名同学表演了一场茶艺,并且博得了很多掌声。过后,我总结了一些关于茶道的内涵:

  1.廉 廉是茶道的行为准则,即推行清廉、勤俭之德。过去的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以茶养廉、以茶示廉。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之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2.美 中国茶道修行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中国茶道不重视形式,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最能使人在茶事过程中得到身心愉悦的美的享受。在茶道中美的享受可分为3个层次:

  一是怡目悦口的直接感受。修习茶道,首先获得的就是对美的直接感受。优美的茶室环境,精美的茶具器皿,醉人的茶香,干爽的茶味,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二是怡心悦意的审美领悟。茶道审美的心理活动并不只是停留在怡目悦口的直接感受上,茶的色香味以及茶室活动中的美妙情景必然会焕发出茶人的美妙联想,从而加深对茶道的领悟力,体验到更深沉的全身心的舒畅与愉悦。如唐代灵一和尚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写的就是从品茶中领悟到的境之美。

  三是怡神悦志的精神升华,这是茶道美的最高层次,也是茶人们的至高追求。所谓怡神悦志的精神生华是指茶人在茶事活动中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品出了茶的物外高意,悟出了茶道中的玄理妙理,不仅达到了身心的享受而且产生了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升华可表现为“明心见性”后的畅适,也可表现为“物我两忘”后的“天乐”。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所描述的都是怡神悦志的“天乐”。

  3.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佛学、儒家、道家共同的哲学思想理念,茶道所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即使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合太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正道。对于茶道中的“和”,佛、儒、道三家虽有共同的认知,但却有着不同的诠释。

  儒家推崇的“和”是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行的“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者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一切恰到好处。在情与理上,和表现为理性的节制,而非情感的放纵;行为举止,要表现得适可而止。

  道家从“和”这这一哲学理念中引申出了“天人合一”、“知和曰常”的理念。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因素,生是阴阳之和,道是阴阳之变。阴阳两气相互依存、相互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是宇宙变化的根本。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同是阴阳两气相合而成,人与自然万物本为一体,所以在中国茶道中特别注重亲和自然,回归自然。在为人处事上强调“知和曰常”,提倡“和其光,同其尘”。这在茶事服务中表现为无论为什么样的人泡茶,都应做到和诚处世、和蔼待人、和乐品茗。

  佛教对茶道中“和”的诠释集中体现为“莫执著,莫放逸”,即在泡茶时应顺应自然、顺应天性。

  正因为茶道“和”的内涵如此丰富而深刻,所以历代茶人都以“和”作为一种襟怀、一种修行境界,在茶事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去修习,去体悟,从而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人格。

  4.敬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具体体现在敬茶、敬具、敬人。

  ①敬茶。泡茶时应根据茶性的特点经行恰到好处的冲泡,茶味不可过浓或过淡。动作要适中,茶水比例要适当,这才符合中庸之道。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将茶叶拟人化地称为叶嘉先生,并在《叶嘉传》中借皇帝之口说:“叶嘉真乃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只有懂茶、敬茶才能泡好茶。

  ②敬具。泡茶时应根据茶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茶具,并且要对茶具经常清洁保养,使其富有灵性,这样泡出的茶不仅好喝,更能使人增添无限情趣。

  ③敬人。无论是泡茶者还是品饮者,都应做到合乎礼仪。

  茶是我国民众物质生活的必须品。文人们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茶事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健身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饮茶之乐,其乐无穷!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