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分类 > 茶具 >

茶具拾趣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茶具的历史十分悠久。王褒在《僮约》中曾提到的“烹茶尽具”,就是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晋代以后称茶具为茶器。唐代的陆羽《茶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具称为茶器。宋代又把茶具、茶器统一称为茶具。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以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形状古朴,笨重粗糙。西汉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清代,广州织金彩瓷和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出现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1、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造型奇巧、古色古香、典雅精美、装饰大方、气质独特,集金石书画于一体,具有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并且它还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用来泡茶香味特别醇郁,因此,寸柄之壶,盈握之杯,拥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实用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多少年来成了海内外人们青昧的收藏品。紫砂茶具主要产于宜兴。宜兴古称阳羡、荆溪,这里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陶器的生产。北宋初期,宜兴出产的褐黑色的建窑茶具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品质深受各位饮家所珍赏。“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到了明代,宜兴紫砂壶开始风行。
    紫砂茶具和一般的陶器有所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并且它的制作原料也与众不同。紫砂茶具采用的是深藏于宜兴山腹地层中薄薄的一层紫砂泥,号称“泥中泥”,其质地优异:含砂低,可塑性强,砂土中含有较多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成陶火温较高,烧结致密,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沏茶时不失原味,使用日久越发显现光润古雅。难怪古人将紫砂土喻为“珠玉”,留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兴一丸土”的赞语,宋代欧阳修也有诗咏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据说第一个制造紫砂茶具的人是宜兴金沙寺里的一位僧人,不过这位僧人没有留下姓名。有姓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造壶大师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供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供春相传原是参政吴颐山的家僮,曾在宜兴金沙寺侍候主人读书,闲暇时他在寺内看到老僧终日炼土,制成茶壶,日久天长,他偷偷地在老僧那里学得了制壶的绝技,此后即以制壶为业。供春的造制品称为“供春壶”,其造型新颖,典雅大方,质地薄而坚实,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誉。时大彬自幼聪明,既师承供春,又深得父亲制壶之法,他突破了师傅的格局而多以制作小壶名盛天下,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千奇百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即是当时称赞他的诗句。
    清代的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世。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其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算是由文人题刻的“曼生壶”了。据说曼生壶的由来是缘于当时的江苏溧阳知县陈鸿寿,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他癖好紫砂茶壶,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配合制壶,设计出了一套“十八壶式”。由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曼生题刻铭文、镌刻书画于上,以后他们的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曼生壶”简练典雅,造型独特,尤为可爱。或如树墩,或如竹节,或如飞禽,或如走兽,或如瓜果,或为仿生花木,或为几何图形,或为仿古器皿,“方非一式,圆无一相”,造形万千,妙不可言。壶体表面平滑,便于题刻。古朴精美的紫砂壶具,配上典雅的诗句和隽永的书法,两者堪称相得益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紫砂茶具从此逐渐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诸艺术于一体,从而渐从茶具的概念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一门艺术。
    宜兴紫砂壶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均受欢迎,在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器具。紫砂茶具还远播海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早在15世纪,日本人来到中国学会了制壶技术,他们所仿制的壶,至今仍为日本人民视为珍品。17世纪,中国的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船传到西方,被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
    2、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因价格适中而更多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瓷器茶具的晶种很多,主要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彩瓷茶具和黑瓷茶具。
    ⑴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兼采陶和瓷的特点,多洁白无瑕、华丽精致,能很好地反映出茶汤的色泽,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色彩和谐悦目,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等装饰,造型各异,光彩照人,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代,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便享有“假玉器”之称,而且“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白瓷茶具更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优异品质而蜚声海内外。景德镇的白瓷彩绘茶具,造型新颖,清丽多姿;釉色娇嫩,白里泛青;质地莹澈,冰清玉洁。它的装饰也十分丰富,有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之分。有的浓艳重彩,富丽堂皇;有的轻描淡写,高贵素雅;有的镶金嵌银,豪华珍贵。翎毛茶卉、人物山水、游鱼走兽,画意生动,美不胜收,不乏绮丽之观。或缀以名人书法,使其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一直以来,白瓷茶具的使用最为普遍。
    ⑵青瓷茶具
    以浙江所产最好,宋代浙江龙泉县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首次远销欧州市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有的精练挺秀,有的端庄淡雅,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除了运用传统的浮雕、暗刻等工艺手法,釉色上也有娇嫩明润的颜色。“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越瓯犀液发茶香”。这些诗都是赞美翠玉般的越窑青瓷茶具。不过,用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容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这是其不足之处。
    ⑶彩瓷茶具
    釉色润厚、绚丽多彩,颜色十分丰富也纯正,观之赏心悦目、乐趣无穷。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主要产于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茶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色彩淡雅幽青可人,华而不艳。加之是在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明朝时,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各种彩瓷,其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因此,我国在国际上享有“瓷器之国”的美誉。
    ⑷黑瓷茶具
    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它始于晚唐,宋朝是黑瓷茶具鼎盛的时期,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朝时的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并且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无水痕”为上。蔡襄在他的《茶录》中说:“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为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当时的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并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在这些黑瓷茶具的窑场中,以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在说“建发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由于黑瓷兔毫茶盏古朴雅致又风格独特,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较好,因此在当时为斗茶行家所珍爱。不过,自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渐渐开始衰落。
    3、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最早是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了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技术则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大约在元代的时候,搪瓷工艺开始传入我国。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我国创制出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59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了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既有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也有饰有网肯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还有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如今又有了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多年来,搪瓷茶具以其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携带方便、实用性强的特点而著称于世,受到了不少饮茶人的欢迎。
    不过由于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般不用作居家待客之用。
    4、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琉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琉璃器皿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制作自唐代已经起步,这在当时可以堪称珍贵之物。
    到现代,玻璃器皿有了较大的发展。玻璃茶具以其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用玻璃茶杯或茶壶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芽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浮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都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一番风趣。而且玻璃茶具价廉物美,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5、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漆器茶具较著名的有北京的雕漆茶具,福州的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茶具等,均别具艺术魅力。其中尤以福州的脱胎漆器茶具为最佳。脱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细复杂,先要按照茶具的设计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然后脱去模型,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才最终成为古朴、典雅的脱胎漆茶具。福州脱胎漆茶具形状多姿多彩,有“三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和“嵌白银”等多个品种,特别是在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后,更加绚丽夺目,逗人喜爱。
    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放置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并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且轻巧美观,色泽光亮,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温、耐酸碱腐蚀。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6、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茶具。
    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圆筒状,比较密封,因此防潮、防氧化、避光、防异味性能都好。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人们便开始使用青铜器具来盛茶;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了隋唐的时候,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了巅峰,其中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是从宋代开始,人们对金属茶具用来泡茶的褒贬不一,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使得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铜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在明朝张廉德所著的《茶经》中,就有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的记述。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基本上已销声匿迹,我们只能从文物中找寻它的踪迹了。
    7、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的饮茶器具,除陶器和瓷器外,民间多采用竹木制作而成,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并且来源广,制作方便,既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都是用竹木制作的。不过这种用竹木制作的茶具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长时间使用,也无法长久保存。清代的时候,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的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其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够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竹编茶具还富含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至于很多人购置而只是用于收藏和摆放。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