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兴盛于寺院,夹山成为禅茶文化的“朝圣地”
据史料考证,明确提出“茶禅一味”的是唐朝的善会禅师,从理念上加以阐述和发扬的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大师。
据《指月录-夹山悟道因缘》(卷十二)记载,善会禅师,俗姓廖,汉广岘亭(今湖北襄阳)人,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4年)。九岁于潭州(今长沙)龙牙山出家,二十岁受戒于湖北荆门。受戒后,他云游润州(今江苏镇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等各地寺院,专研经论,修行、学问堪称上乘。他讲经说法,闻法者众多,盛名日见远播。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六十六岁的善会禅师驻锡夹山。从此,开山建寺,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世称“夹山和尚”。 善会“定居夹山,聚二百众,自成一个农禅基地”,“有眼不窥天子乐,目前且取老僧歌”。
石门自古就产茶。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给这里的苍山翠岭营造出潮润氤氲的云雾烟岚。“云雾山中出好茶。”位于夹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唐宋八大贡茶之一牛dǐ茶的产地。
善会居夹山十一年,首倡茶禅境味之说。
禅宗历史上五部最重要的“灯录”集著之一、南宋释普济(1179-1253年)撰写的《五灯会元》第十三卷有这样的记载,“参夹山。才入门。见维那。那曰。此间不着后生。师曰。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谒和尚。维那白夹山。山许相见。师未升阶。山便问。甚处来。师曰。云居来。曰。即今在甚么处。师曰。在夹山顶上……。来日普请。维那令师送茶。师曰。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那曰。奉和尚处分。师曰。和尚尊命即得。乃将茶去作务处。摇茶瓯作声。山回顾。师曰。酽茶三五碗。意在jué头边。山曰。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师曰。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便行茶。时众皆举目。师曰。大众鹤望。请师一言。山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师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山曰。大众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遂住普请。归院众皆仰叹。”这桩中国著名的九大“禅门吃茶”公案之一,收录进了日本乙津寺沙门兰叔于天正四年(1576年)撰写的《酒茶论》“夹山篮中之一瓯”篇章中。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初七,善会禅师圆寂,享年七十七岁,当和尚五十七年。为纪念他崇佛扬善的高尚功德,僖宗皇帝chì谥善会“传明大师”称号。
如果说善会是“茶禅一味”学说的启蒙和铺垫者,其弘扬和推广者则是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1063-1135年),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著。法名克勤。四川崇宁县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圆悟克勤南游湘鄂,在荆南(今湖北江陵)与朝廷宰相张商英(1042-1121年,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辩论《华严经》要旨及禅门宗趣。张商英对克勤大为佩服,以师礼待之,并请他住持湖南常德石门夹山灵泉禅院。驻锡期间,法道大振,四方来学者,几至无地可容,嗣法弟子达75人之多。
在夹山期间,圆悟克勤潜心佛法,说法精彩如口唇放光一般,其法语充满诗画意境,积多年之所成,于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著成《碧岩录》,共十卷,书名即出自“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夹山境地”。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认为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碧岩录》问世后,标志着佛教禅宗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发展到文字禅的一个新阶段,禅林对此书评介甚高,成为禅宗立派600年后开篇“宗门第一书”和“茶禅第一书”,风靡佛教茶叶品牌文化界。
公元1187年,日本高僧荣西法师来中国学习圆悟禅师的禅道与茶道,他将茶种、圆悟克勤的《碧岩录》著述及“茶禅一味”手书墨宝带回岛国,积入住中国24年之心得,弘扬茶禅,于1191年写出日本著名茶文化发轫之作--《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禅宗茶叶品牌道的开山祖师。《碧岩录》传入日本后,被大和民族视为“佛家宝典”,盛传于日本。“茶禅一味”墨宝珍藏于一休和尚曾任主持的奈良大德寺,墨迹广为流传和悬挂,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
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办法。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犹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末年,太保枢密邓子常上书朝廷,极力称颂克勤的德行,宋徽宗专为赐号“佛果禅师”。政和五年(1116年),徽宗下旨诏令五十三岁的克勤大师住持金陵蒋山(今南京钟山)。宣和二年(1121年),徽宗又诏令五十八岁的克勤大师移锡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宁万寿寺,曾为当时尚是康王的宋高宗赵构说法。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大师往持江苏镇江江天寺。高宗驾幸维扬(今江苏扬州),下诏徵见禅师,叩问西竺道要。师曰:“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赵构大悦,赐号“圆悟禅师”。建炎二年(1128),圆悟禅师移锡云居山(今江西永修县境内)。次年还蜀,太师王伯绍迎居其主持昭觉寺。
在圆悟克勤《碧岩录》、“茶禅一味”理念及众多弟子的现身说法倡导和影响下,江南寺院植茶风盛,除自种自用外,还用来招待香客,为之解除疲乏。寺院专设“茶堂”、“茶寮”作为以茶礼宾的礼物,专门配备“茶头”、“施茶僧”职位,用以接待、礼敬宾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养三宝(佛、法、僧)。寺院在职事变更上,都要举行饮茶仪式,且有一定的规则程序。寺院茶礼有极为周详的规定:有安排茶事的专职人员、茶事的固定程式、严格的等级、不同的规模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在佛教《百丈清规》日用规范里曾说:“茶汤之礼乃丛林重要行事,不得慢易仓遑,列队时不得缺席”。又说:“若有茶,就座不得垂衣,不得聚头笑语,不得支手揖人,不得包藏茶末”。 坐禅时,每坐完一柱香就要下座饮茶,以提神益思,利于开悟,早上起床时,禅僧要先饮茶再礼佛,饭后也是先饮茶再做佛事,因此,一般禅者一天喝几十碗茶是很普通的。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破解寂枯,而且茶叶品牌道倡导的内心平静、意念集中、修身养性的精神不谋而合。于是佛门弟子争相饮茶,并以茶供佛,以茶示礼,以茶结善缘,把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宗教茶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门茶道文化。后圆悟克勤奉诏迁金陵、镇江等地,于东南沿海名刹,传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帝赐法号,声名大振,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得以熏沐吴、越、闽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等国,大大促进了茶禅文化的发展。于是,“黄卷,青灯,绿茶”成了佛教徒生活的三原色。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