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洞茶文化的介绍
茶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中国人从喝茶中衍派出的“茶道”(茶艺)形成了一种典雅、高贵的茶文化现象,是世界最早文明的象征。2008年奥运会向世人展示了两个汉字:“和”、“茶”,足以说明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下面就详细介绍关于洞茶文化。
赤壁古镇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的搜索显示:羊楼洞,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
曾经的辉煌已经远去。由于战争等原因,羊楼洞的砖茶、红茶,一度逐渐减退,几无茶市之可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又经过几轮连续发展,“蒲圻洞茶”不管在面积上,还是在加工上虽然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但毕竟无法回到以往的鼎盛。当前,我们面临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如何重新审视“蒲圻洞茶”的前世今生,打造有真正竞争实力的“蒲圻洞茶”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一、洞茶文化:不仅仅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解放初期,主政湖北省的李先念曾将羊楼洞茶叶带进北京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边喝边说“好茶!是哪里产的。”李先念回答说:“是蒲圻产的”。毛主席也爱喝湖南临湘的龙窖山茶,杨开慧烈士之兄长杨开智在临湘龙窖山茶区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茶送给毛主席。殊不知临湘的龙窖山茶和羊楼洞茶就生长在同一座山上。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位于湘鄂接壤处,该山历史上称呼不一,巴陵人(岳阳、临湘)称过药姑山、龙窖山,赤壁人则称松峰山、芙容山。因松峰山在不同县市有不同称呼,故龙窖山茶、药姑山茶、松峰茶、芙蓉茶等均为羊楼洞松峰山茶区茶叶中的一个茶名。
1961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将临湘龙窖山区民间艺人袁延长演唱的《卖茶歌》歌词改编,并将歌名改为《挑担茶叶上北京》。所以说,赤壁的羊楼洞和临湘的龙窖山应该就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
后来毛主席赴莫斯科访问并祝贺斯大林七十大寿,将蒲圻的茶叶送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喝了也大加赞赏说:“中国的茶不错!”。斯大林没有想到,他所喝的蒲圻茶,其实就是苏联茶的祖宗。据《中国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介绍:欧洲只有前苏联种茶,该国最早于1833年从我国湖北羊楼洞运去的茶籽茶苗在黑海东部的格鲁吉亚种植,清政府和汉家刘氏茶坊曾派刘峻周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指导种茶,并取得成功。20世纪以后,格鲁吉亚已成为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假如不是一部《乔家大院》电视剧,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一定比乔家大院更具吸引力。渠家大院是中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博物馆。山西祁帮商人是我国清代商界一支劲旅,而渠氏是祁帮商人中资财最大的一户。尽管乔家大院在羊楼洞也有分号,但这里茶行开得最大的还是渠氏的茶庄“长裕川”,在长达150余年的茶叶专营中,长裕川不仅创造了巨额的利润,也让渠家大院博物馆锦上添花。反映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一边山西渠家大院,一边是羊楼洞长裕川茶庄,在两者的相互辉映中,谱写了晋商文化的又一个传奇。
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洞茶”而言,茶文化是赤壁茶业发展最大的动力。培育茶产业的过程中,如果忽视茶文化建设,茶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很长一段时间,赤壁茶文化的研究都是一面空白。赤壁学者、三国文化专家冯金平把多年的成果编著成《羊楼洞与茶马古道》,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羊楼洞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2009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知名作家成一的长篇小说《茶道青红》。小说记述康乾年间山西家族茶商堪与俄商一争高下,凭靠勇气与智慧苦心经营“华茶”,开辟万里商道的外贸传奇。小说有大部分篇幅描写了晋商对羊楼洞茶的发现、认知、开发和经营的故事。
俄罗斯人来这里寻找“汉茶”的源头,中央新闻单位和山西省也来此拍摄反映晋商的奋斗之路。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赤壁市要充分发掘深厚的茶文化资源,把宣传茶文化与宣传赤壁形象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只有冯金平编著的一本《羊楼洞与茶马古道》和一场《千古风流》歌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一部类似《乔家大院》的大型影视剧或一本更加厚重的巨著来全面展示羊楼洞茶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文化的光环,赤壁的茶才会愈品愈香。
二、赤壁历史上四次全国茶工商试点的启示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蒲圻洞茶”以她特有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保持着“国际大茶市”的地位。这里除了有适宜地理环境、客商的青睐和云集,还有官方的政策扶持。在赤壁历史上,至少有四次茶产业或茶工商试点。
最早由官府直接制订“蒲圻洞茶”产销政策的应该在唐朝。据《唐书》记载:唐代出口茶叶的主要产区是湖北、湖南、江西,其中江南道湖北区有鄂州,当时鄂州辖江夏、永兴、武昌、蒲圻、唐年、汉阳、汉川七县,而产茶主要是蒲圻、唐年、江夏。赤壁在这一区域中的位置是非常明显的。《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全国确定榷茶州县茶叶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口统一征税,凡出口茶,由国家发券,各地凭券将茶叶运到主要口岸、参与国家的茶马交易,当时鄂州有蒲圻、唐年、江夏可凭券将茶叶进入国家茶马市场。当时,蒲圻茶地区出现“茶户、园户”等种茶专业户。而当时茶户、园户主要出现在蒲圻南部地区,今松峰山上的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
第二次试点是在宋朝。宋承唐“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其中有荆湖路鄂州、岳州(《宋史?食货志》)。国家并规定出境参与“茶马交易”之茶凭券,各地茶商凭券出境。市场竞争使榷茶无法独霸天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朝庭罢禁茶,行通商之法,允许民间交易,但“荆湖、江淮、两浙、福建七路仍旧禁榷官卖”(《宋史?食货志》),其中就包括了鄂州,这说明此七路(赤壁在内),茶仍由国家重点掌握参与各场“茶马交易”。
在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档案中,保存了蒲圻第三次全国茶工商试点的真实资料:清朝同治年间,工部尚书贺寿慈(蒲圻人)书面上奏,建议在蒲圻开展茶工商试点。奏折上有同治皇帝和东、西两太后批示的“准”字。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就“有山西估客购茶邑西芙蓉山,峒(羊楼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同治二年(1863年),“沙俄商人巴提耶夫,来汉经营茶叶,为减少中间环节,牟取暴利,前往蒲圻羊楼洞等地,开设茶庄,利用毛茶,制成茶砖出口,年额茶税银二十五万两。”羊楼洞成了湘鄂赣交界十余州县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这里制茶工业呈现出茶农家庭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近代机器工业三种生产形态相互依赖、同时并存的格局。
蒲圻第四次全国茶工商试点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根据原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同志的秘书陈骥介绍,当时由于咸宁地区出现严重的毁茶事件,湖北省委于1979年初就向中央提出在蒲圻进行农工商综合试点的报告,并选定茶叶先行试验,即组织茶工商综合经营试点。陈丕显同志在他著的《历史转折在湖北》一书中也披露:1981年4月中旬,陈丕显陪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曾亲自来蒲圻调研茶工商试点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这次茶工商试点的效果,就是组成了由415个茶叶生产单位参加的县茶工商联合公司。联合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投资联办、按股分红,签定合同、承担责任,参加自愿、退出自由。不仅突破了独家经营、单一渠道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把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和产品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带来了好处。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蒲圻洞茶”仍停留在产量小、质量平庸、市场占有率低的阶段。赤壁历史上四次全国茶工商试点给了我们启示: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给予特殊政策保障,整合资源,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鉴于赤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只有加大整合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保护、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消除不利发展的区域壁垒,才能推动“洞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三、曾经的“小汉口”给我们留下什么?
羊楼洞石板街是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老街很窄,宽不足3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全部由青条石铺就,街两边是一幢幢两层的青砖布瓦板门屋,一家一户紧紧挨着,这里曾是寸土寸金之地。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羊楼洞还算是一个繁华的建制小镇。那里有全市唯一的师范学校,有远销海外的扇筷厂,有观音泉宾馆,有多家小商店和饭馆……
早在100多年以前,湖北省的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以制茶、种茶闻名于世的羊楼洞。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羊楼洞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镇上人口4万,曾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地。到19世纪70至80年代羊楼洞茶业鼎盛期,先后有俄、英等外商和晋商、粤商及本省商人来此投资经营茶庄,茶庄多达上百家,还有商人们争先恐后来到此地办工厂、制利市、设银行、开酒店、兴洋行,使得这弹丸之地的古镇,一时繁华似锦,人流如潮,日日生意兴隆,夜夜灯火辉煌,其繁华已超过蒲圻县城,有“小汉口”之称。
仅从《蒲圻志》大事记片断,就可以领略羊楼洞的文明繁荣:
1904年(光绪三十年),羊楼洞设立高等小学;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广东人魏鉴彬首次在羊楼洞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放映无声电影;
1913年,蒲圻县公立女子学校在羊楼洞创办;
1914年,粤汉铁路武汉机务段段长饶生阶运来电报机一台,在羊楼洞开展电报业务;
1920年,武昌至羊楼洞长途电话线架成通话;羊楼洞“长盛川”茶庄老板张仲山从武汉购得旧火车头1部,供压制砖茶动力之用……
在湖北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小汉口,才有大汉口;先有刘茶坊,再有老汉口”。清朝时期,刘家人和晋商在祖屋蒲圻“羊楼洞”开办“汉家刘氏茶坊”,生产“泰和玉”香茶,当时汉口茶商刘子敬是中国最大的茶商,是汉口和蒲圻的首富,他家曾经长时间独占世界茶叶市场。庞大的茶产业链使茶产地羊楼洞的繁华程度超过了所有的县城,同时也让茶叶边贸中转站汉口商贾云集。话家何祚欢的书评《汉口第一“刘”》,作家方方近著《汉口往事》,都记载了这段历史。
羊楼洞兴于茶,毁于战乱。1921年军伐王占元、赵恒惕之间的湘鄂之战就是首战在羊楼洞。真正使羊楼洞毁于一旦的是日本侵略者。1938年11月中旬,日军烧毁羊楼洞观音口到湾上沿港两旁房屋上千间,拆毁栗树咀茶坊街全部房屋……
如今这里昔日茶叶贸易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没有了店铺和客商,整个街道虽有镇民居住,但人烟稀少,一片寂静,完全看不到历史上“小汉口”的痕迹。唯有石板路上被独轮车碾出的深槽,似乎还在无言地诉说着小镇从前的繁华。
即便如此,昔日的“小汉口”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是湖北省少有的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景观,羊楼洞的茶文化也是沉淀千年的瑰宝。从百度搜索到“羊楼洞”的相关网页约20,300篇,从居高点击率由此可见其超乎寻常的知名度。我们可以采取招商引资或利用民间资本,加快羊楼洞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采取保护一部分、改造一部分、兴建一部分的方式再现古建筑的原风原貌和原始淳朴民俗民风。通过茶园采摘、茶叶加工、商贸街、茶楼茶轩、茶艺休闲、民俗表演、茶文化博物馆、茶庄老字号、千年老茶树等景点和活动,并结合现有的竹木开发、佛教寺庙、观音泉、烈士陵园等资源,将最能体现古镇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
四、关于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信度
羊楼洞的“砖茶”、“刘茶”早在国内外享誉盛名。俄国人在1850年取得清政府贸易许可后,直接深入到鄂南羊楼洞一带收购茶叶和砖茶。羊楼洞的顺丰砖茶厂和汉家刘氏茶坊当时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绿茶和砖茶。红茶主要销往英国、俄国,绿茶主要销往美国,砖茶主要销往俄国。
发源于羊楼洞的“汉家刘氏茶”墙内开花墙外香。刘氏家族于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到蒲圻羊楼洞种茶,又因向北贩茶,刘家人的一支在清初迁到襄阳府谷城县。现在闻名中外的“汉家刘氏茶”董事长刘家国正是谷城一支的后代,“汉家刘氏茶业公司”也因此落户在襄樊谷城,成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推介支持的茶叶企业。2007年9月,汉家刘氏公司参加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以过硬的质量赢得评委的赞誉,获得金奖。这是继“刘茶”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再次获得国际金奖。2008年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荷兰、法国、德国及东西亚国家纷纷向汉家刘氏公司订购茶叶。
尽管赵李桥茶厂获得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牌匾,老字号“川”字牌青砖茶、米砖茶为全国茶叶行业中的一枝独秀!松峰茶业有限公司出品“松峰”茶获无公害产地产品双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QS”认证。但这些名优品种还是缺乏特别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赤壁市政府斜对面,又一家安溪铁观音专卖店在此开张,里面的茶叶应该是正宗的安溪茶,质量也货真价实。然而著名茶乡赤壁的本地茶却缺乏起码的公信度。原国营羊楼洞茶场改制之后,万亩茶园多数被江浙茶商买断,其余的也分散于数十家茶农,基本都是不按标准种植、生产、收购、加工的小作坊,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外地正规化管理的企业相抗衡。赵李桥砖茶厂如今也是危机重重,改制问题引起居多争议,民族地区对砖茶含氟超标问题反映也较大,在社会上对砖茶质量引起更多的质疑。即使在赤壁街头的茶叶店里,也难以买到本地出产的名优茶叶,市场上销售的多是非本地加工生产的“水货”茶叶。据赤壁论坛网友发帖透露:因为缺乏品牌支撑,赤壁的茶叶,尤其是名优茶叶不好卖上价,多数都被江浙一带的茶叶中间商收购、筛选后冠以对方的茶叶品牌高价出售。
“蒲圻洞茶”也有着中国茶叶行业共有的通病。中国七万茶厂茶叶品牌品牌竞争不赢英国的“立顿”、日本的“三得利”。中国之所以没有世界级大茶商,就是因为中国人把茶当艺术,而西方人只把茶当商品,因而列出中国茶业营销的不足——“文化过度、营销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产业特性”,“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进程。
然而“蒲圻洞茶”毕竟还有特定文化优势、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必要、也有条件强化这一历史品牌。一是要引导企业茶叶品牌农增强品牌意识,确保茶叶名牌产品质量与市场信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二是要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标准提高茶园质量和加工质量,依靠政府统筹和质监、环保、工商等部门的综合执法,加快培训和规范,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习惯。特别是对小加工作坊要进行有计划的整合或淘汰,确保标准实施。三是要强化产业整合。我们要把“洞茶”作为赤壁特色产品茶叶品牌叶大品牌来共同打造。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茶叶品牌数量,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依靠消费者的认同和市场的占有率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大品牌。
五、打造洞茶产业和旅游文化的新型特区
仅靠一般意义的创新,是不能给赤壁茶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的。
其实我们已经有了设立沧湖农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建议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设立“赤壁市蒲圻洞茶产业和旅游文化开发区”。这个开发区应该有正规的管理机构(政府派出机构)、一定的地域空间、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管理权限。
一是整合足够的产业资源和发展空间。主要是明确区划,将现赵李桥镇的羊楼洞社区及周边的羊楼洞村、北山村,原羊楼洞茶场的版图面积,以及赵李桥砖茶划为开发区范围。
二是建立长远的目标任务。发掘宣传悠久的“蒲圻洞茶”文化,发展壮大“蒲圻洞茶”产业,打造推广“蒲圻洞茶”品牌,建设集“洞茶”文化和明清古建筑于一体的羊楼洞茶文化旅游景区。
三是把握所承担的职责。在羊楼洞街道设立政府派出机构“赤壁市蒲圻洞茶产业和旅游文化开发区管委会”,接受旅游、特产、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管委会对赵李桥砖茶厂、羊楼洞松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和规模茶农进行指导和监管,整合资源推广洞茶品牌,负责“蒲圻洞茶”产业的招商引资和羊楼洞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协调反映“蒲圻洞茶”历史文化的影视剧创作和摄制。当然,还要负责区域范围内的各项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
展望“蒲圻洞茶”的明天,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忌空谈、重实效,从当下做起,从根本问题上做起。在赤壁民间,“蒲圻洞茶”的复兴之梦让很多人为之激动,为之奉献。羊楼洞籍的大学生、有志青年创办了羊楼洞发展协会,决心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和发展。一批退休的老同志也自发成立了赤壁市羊楼洞古文化开发小组,为振兴羊楼洞共同出谋划策。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