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分类 > 茶道茶文化 > 茶文化 >

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介绍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介绍

  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由特定地域、特定历史背景的国民所创造,在东半球,中国人所创造的东方茶文化独具风情,带有鲜明的本民族特性。在西半球,英国人所创造的茶文化更体现了浓郁的异国风情,堪称西方茶文化的典范。下面就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做一详细介绍。

  英国的茶文化自成体系,以红茶为主,下午茶为特色,其影响遍及欧洲大陆和所有英联邦国家。因此,我们似乎有必要了解其历史,了解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以更好地促进世界茶文化交流,提高各国茶人之间的理解沟通。

  众所周知,除了中国人之外,英国人可能算是世界上最爱饮茶的民族了。中国茶传入欧洲,是在17世纪中期。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便成了英国第一个饮茶皇后,从此,饮茶之风盛行于英国。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英国也成为茶叶消费最大的国家。以致于当时有位法国作家戏谑地称英国人为“欧洲的亚洲人”。

  武夷茶: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之一

  英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茶,视茶为“第一饮料”。早晨醒来,丈夫或妻子便将一杯茶送到对方床前,喝了茶再起床。即使是旅馆的旅客或住院的病人,早上醒来时,第一件事就是得到送来的一杯茶,连最廉价的小旅店也在每个客房里准备好一把电茶壶。当一个人搬到新居后,邻居们会友好地上门询问是否来得及准备茶壶泡茶,如果来不及,邻居便邀请到他家共品香茗。管道工或其他修理工上门干活,到了喝下午茶的时间,主人得请喝茶,否则他们便会不高兴,撂下手中的活到外面去喝茶。

  英国人喝茶,茶叶一般都选用最高级的红茶,尤以中国茶为贵。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均将“武夷茶”视为中国茶的总称。

  “武夷茶”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论,很容易和武夷岩茶、武夷红茶、武夷绿茶的含义混淆。实际上,在外销茶中,武夷茶在17世纪指的是正山小种红茶,18世纪主要是指武夷红茶(含正山小种红茶),也兼指武夷岩茶。[1]

  武夷红茶在1610年由荷兰人输往欧洲,1640年首次进入英国。武夷红茶开始扬名英国,则是在1662年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武夷红茶作为嫁装,从此喝红茶成了皇室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把引用红茶引入上流社会,武夷红茶开始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

  早期的伦敦市场只有武夷红茶,别无其它茶类。有资料显示,英国1664年只进口武夷红茶两磅多,在以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仅进口271磅。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加之运费昂贵,再加上英政府对这种“东方洋玩意”课以重税,最高时竟达119%,因此,遂有“掷三块银饮一盅”之说,能享用得起茶叶的只有那些豪门富室。[2]既然茶叶如此金贵,喝茶便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用中国茶招待宾客,成为炫耀富裕的最佳方式。当时,英国名媛淑女们腰间都藏有一把镶金嵌玉的小钥匙,用来开启特制的茶叶箱子,即使是泡茶也由女主人亲自主持,惟恐佣人顺手牵羊偷茶叶。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初到英国的法国外交官被某公爵夫人请去喝下午茶,当他喝到第14杯时腹胀难忍,只好求夫人手下留情无论如何不要再添了。原来,这位法国外交官不懂英国人的饮茶规矩,每次“干杯”后并没有将茶匙放进杯中以示终止,不知底细的公爵夫人只好不停地续茶。其实,岂止是那位外交官腹胀难忍,公爵夫人更是痛惜她那昂贵的茶叶。

  到了18世纪,英国政府终于降低了茶叶税,从而结束了茶叶只是贵族富豪享用的历史。红茶成为中国输入英国和向西方各国输出的主要茶类。在红茶中“武夷茶(Bohea Tea)”成为“武夷红茶”的专有名词和中国茶叶中最受欧美欢迎的抢手商品。有一个时期,只要英国东印度公司运输茶叶的船只一到伦敦,伦敦街头就能听到一声声“武夷茶,先生,新到的武夷茶”的叫卖声。红茶贸易的大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滚滚财源,早年来华的英国商船运载的白银通常占九成以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一度造成中国钱贵银贱,也因此成为中英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武夷红茶不仅俘虏了英国人的嘴巴,更抓住了他们的心。1711年,英国诗人A·波普(AlexanderPope)将赞美武夷红茶的心情凝聚成诗:“佛坛上银灯发着光,中国瓷器里热气潮漾。赤色炎焰正烧着辉煌,陡然地充满了雅味芳香。银壶泻出火一般的汤,这美妙的茶话会真闹忙”。1725年,诗人爱德华(EdwardYung)作诗这样描述美女喝茶的情景:“鲜红的嘴唇,激起了和风;吹冷了武夷茶,吹暖了情郎,粉指举起茶杯时,大地也惊醒了。”大诗人拜伦曾说:“……我一定要求助于武夷红茶……”

  茶在英国也是画家们描绘的好素材。1792年,伦敦画家爱德华兹曾描绘牛津街潘芙安茶馆包厢中的饮茶景象,一个浓妆艳服的女子,正从一个男子手中接过一小杯茶,桌上还放着中国的陶瓷茶具,另一女子则正同她耳语,画面还可见其它包厢中的男女茶客品茗嬉笑的图景。此画当时在伦敦反响很大,曾博得观众的喝彩。[5]

  英国的武夷红茶热潮,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锡兰、印度甚远,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

  武夷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英国文学艺术的主题中,也体现在英国人的语言中。英国人首次直接从厦门港进口小种红茶,开始依厦门口音称茶为Tea,然后称产于武夷山的小种红茶为Bohea Tea。尔后,英语中因此产生了许多与tea有关的词组,如:tea pot(茶壶) 、tea cup(茶杯) 、tea tray(茶盘) 、tea poy(茶桌) 、tea spoon(茶匙) 、tea caddy(茶罐) 、tea towel (茶巾) 、tea cloth(茶桌布)、茶商(tea dealer)等。

  中国茶具: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之二

  十八世纪中叶起,英国社会饮食结构重视早餐、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由于早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人们到下午就感到饥饿,尤其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们,于是在午餐与晚餐之间的时段,人们用奶茶和点心充饥、提神。由此还出现了专门推车提供茶饮服务的职业,叫做“Tea lady”。尽管下午喝茶早已存在,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礼仪,“下午茶(after2noon tea)”茶名的确定,下午茶茶艺、茶会优雅华丽的风格,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得以成熟定型的。其代表人物为斐德福公爵夫人安娜·玛丽亚。她经常在下午五点左右邀请朋友们一起喝茶聊天,既充饥填肚又能联络感情,此举深受贵族阶层喜爱,久而久之,发展成社交沙龙式的茶会,因此afternoon tea 也称为five o’clock(五点钟茶) 。

  英国下午茶所用茶具以精美为标准,十分讲究茶具和排场。在镶边结穗的桌子上,摆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茶具,除了银壶、银调羹和水晶石茶杯外,还有各式茶盘、茶碟、茶车、茶渣缸等,而这众多的茶具中,大多数来源于中国的宜兴和景德镇的瓷器或银制器皿,配备齐全的一套泡茶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桌、茶匙、茶叶罐、茶壶暖罩、茶巾、茶桌布等,精致独特,十分气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茶壶与茶杯的选用。

  1.茶壶:茶壶以瓷制或银制最佳。瓷壶保温性能佳且制作精美,富于艺术价值;银壶据有“安妮女王”风格,为红茶增添豪华的色彩。茶壶的容量一般选一个双杯组即500毫升的茶壶配两个200毫升的杯,或再选用一个6杯组即1000毫升的壶配6个150毫升的杯为好。茶壶的造型以矮胖略呈圆形为佳,据说新鲜的热水注入该壶时,上下层茶叶发生对流运动,方可完全释放红茶的美味。

  2.茶杯:红茶的标准容量为200毫升,较咖啡专用杯大些。杯壁要厚一些,因为热腾腾的红茶在加入牛奶后,温度多少会下降些,厚点的茶杯具有保温的作用。茶杯以瓷制为佳,内侧以纯白为上,白能衬托出红茶鲜艳明亮的汤色。为避免烫手,茶杯要有把手,配以瓷制托盘。

  清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青花瓷茶具在茶具中独占魁首,成了彩色茶具的主流。而瓷都景德镇烧制的“糯米胎”青花瓷茶具,史称“清代之最”:其胎质细腻洁白,纯净无暇,有似于糯米,主要品种有茶壶、茶碗、茶盅、茶盒等。这样的茶具器皿,正适合盛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下午茶的典雅与精致,也因此成就了18世纪中国瓷茶器风行英伦和欧陆的奇特景观。绘工精细的中国宜兴朱泥茶器、景德镇米透瓷杯、描金漆茶盒,成为英国上层社会和豪门富族的企求之物和炫富的物质符码。

  不过当今的现实令人痛心,如果你去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购物中心逛逛,你就会发现在高档瓷器柜台已找不到中国瓷器的影子,哪些琳琅满目、精美绝伦、价格令人咋舌的瓷器,均是欧洲产品。瓷器对欧洲尤其是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盛饭饮茶的实用之物,更是摆在橱柜里供人欣赏的装饰品和艺术品。不幸的是,中国瓷器如今却成了廉价的同义词。

  中国茶俗茶道: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之三

  1675年,伦敦一位精明强干的生意人罗加韦,他把茶叶当作医治昏迷、虚弱、肠疼痛等病症的药物推荐给人们,成为英国首先卖茶叶的人。随着中国茶叶的不断输入,17世纪50年代,伦敦一家名叫托马斯·加韦的咖啡店老板,把茶叶充作饮料,用招贴宣扬中国茶的品质与效用,在一张茶叶广告上说:“曾由各国医师证明之优美中国饮料,中国人称为茶,现出售于伦敦皇后像咖啡馆”。成为最早的国外茶叶广告。到17世纪末期,中国茶深受消费者欣赏,伦敦咖啡店普遍增添茶饮料。当时不论阶级阶层,人们都乐于到咖啡店饮茶。由于茶饮料的崛起,茶室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

  1717年,伦敦的汤姆斯咖啡店,改名为金狮茶室,开创第一家茶室。有趣的是咖啡店多为男子光顾,而茶室对妇女不限,连一些贵妇人也常结伴到茶室,为品茗而感到轻松愉快。伦敦的茶园兴起,是在18世纪以后,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家。一是沃克斯堂茶园,除供喝茶外,还备有其它食品,如牛肉、火腿、鸡及葡萄酒、香槟酒等,与中国的风景游览区茶室相仿。二是腊内拉茶园,特别仿造中国式茶楼一所,里面设置娱乐项目,广场中陈列瓷器、漆器等各种东方货物出卖。还有一种在运河上浮动的茶室,叫“中国茶屋”,供人游览品茗。茶室、茶园或茶屋,不问贫富贵贱,都可进去。进茶室或茶园的人,除饮茶外,还能观看游艺,读报写信,发表政论,评说文艺,打听新闻,玩纸牌,与朋友或女友会面谈心等等。总之,使人感到方便而花钱不多。

  所以在18世纪的80年代,伦敦的茶室茶叶品牌园达2000多家,饮茶盛况空前。英国因茶而产生的传统习俗有许多,如下午茶、茶舞会、茶馆等等。

  中国茶文化专家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武夷山本土作家邵问津先生有言:“生命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式应该是创造和生活,当然包括休闲生活。就像大自然的休闲生活表现为云雾风烟一样,人类则以吃喝玩乐为休闲生活的基本形态。并通过这样的形态让自己活出情趣、品位、潇洒、风采来。”

  在万里之遥的英伦三岛,盛行于维多利亚时代并延宕至今的下午茶会,是英国在二百多年间不断吸收中国、荷兰等饮茶风俗,融入本国风土人情,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固定程式的饮茶礼仪。玛丽二世以及安妮女王时代,皇室和上流社会举办中国茶会时,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以及先进的移动式茶几来点缀。此举立即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并争相仿效,成为以茶为媒 ,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怡情,以茶联谊的茶文化沙龙。高尚迷人气氛衬托下的红茶,与华丽的茶具、高贵的厅堂、盛装的男女以及训练有素的侍者浑然一体,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双重享受。窃以为,其中的茶道精神,有意无意或明或暗地与中国茶道精神谋和,亦体现出跨越国界、跨越文化、中外一体的休闲养生文化的精髓。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