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在历史上就受到皇家青睐。汉代,汉武帝曾派人到武夷山投送“金龙玉简”,“用乾鱼祀武夷君”,饮到武夷茶,赞其“气飘然若浮云也”。唐代,职方员外孙樵将武夷茶拟人为“晚甘侯”,寓意晚节高尚之君侯;宋代,武夷茶已成为文人雅士广泛品赏玩味,大文学家范仲淹作有长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述当时山中斗茶的情景。
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立有一方“御茶园”石碑,它就是武夷茶被元代皇帝忽必烈钦定为贡品的见证。据资料记载,元代兴建的武夷山御茶园完全按照元代皇家的规格设计构建,规模宏大华丽,采摘,制茶的农户达250户,年采制茶180公斤,制龙团茶5000饼。御茶园制茶前后历经了300年。
至明代万历年间,武夷山皇家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的1/4。16世纪,武夷山创制了乌龙茶与红茶,成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茶早在16世纪就走向世界,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成为英国皇室饮品,当时的欧洲人把武夷茶作为中国茶的代名词。
大红袍作为贡品进京一直延续到明朝,前后历时250多年。到清代,大红袍只是列贡,渐渐的这一历史名茶被淹没在日渐增多的茶类中,知者较少。
虽然去了天心禅寺,但我的目的主要应邀携母迎舍利,拜如来、观音,也就忘了看永乐禅寺的三棵六株大红袍。
美丽的博友绰绰是这么写的“长在岩间的三棵老树,郁郁葱葱的,见到他们时也确实费了不少的劲。沿溪走了一段大路,再顺着山涧经过茶园走了一段的山路,两边的摩崖石刻无瑕细看了... ...
茶自然也是有出身的,长的位置不一样,汲天地之气也是不同,在加上采摘的时间,加工的火候,最后出来的茶口感自然是大不同的。”
博友绰绰拍摄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全国茶类中唯一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2002年武夷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2006年,武夷星茶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
盛况是这样记录的:
2006年10月,对武夷山大红袍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月份,一个月内两度进京,名茶大红袍终于在时隔400多年后重返京城,此次她不再作为贡茶敬献,而是与京城百姓亲密接触。
10月3日至8日,武夷山在北京举办了大红袍周活动,大红袍先后走进钓鱼台、马连道、老舍茶馆、王府井,21日至25日,大红袍又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并敬献给北京奥运会我国首枚金牌获得者。大红袍神秘的色彩、丰厚的文化底蕴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也给人以启示。
上演京城嘉年华
金秋的北京钓鱼台,绿意盎然,垂柳生姿。
10月6日下午2时,1000名北京市民与武夷山茶企业在芳菲苑相聚,这是大红袍与北京市民在京城规格最高的品茗佳地首次大规模接触。
晚上,大红袍中秋赏月品茗会移到丹若园。嘉宾们享受着朦胧月色下丹若园的诗情画意,轻嗅着满园大红袍茶香,细品着杯中充满传奇色彩的贡茶,聆听着笙歌浅唱、古琴低奏,大红袍的岩骨花香被定格在每位嘉宾的记忆中。当晚,参加品茗会的嘉宾多是各部委的领导和媒体,品大红袍,赏中秋月,这个曾是古代帝王享受的精致项目,不再神秘。品茗会的高潮出现在武夷山向文化部递交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正式启动“申遗”程序,以及武夷星茶被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这两项内容是此次大红袍进京的最直接收获。
7日晚,大红袍和武夷茶艺、茶歌舞来到京城妇孺皆知的老舍茶馆,反响热烈,许多老外在不断称赞的同时,纷纷拿出相机拍下这珍贵的镜头;王府井大红袍茶庙会是武夷山北京大红袍周活动的压轴戏,从上午到晚上,共进行了3场演出。
浓浓的茶香还萦绕在北京上空,大红袍又二度进京,借“人文奥运,茶香世界”茶文化宣传活动,使大红袍在全国众多的茶类中脱颖而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茶王颁奖仪式上,不仅拿到36个金、银、铜、优秀等奖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还品尝了大红袍,同时,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大红袍敬献奥运冠军仪式,大红袍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