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资讯 > 热点观察 >

茶界赣派“新势力”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陶渊明结庐隐居,采菊东篱,忽逢桃源,带月荷锄归;王勃书生意气,登临滕阁,逸兴遄飞,即席属文;李白遥望庐山紫烟飞瀑,诗写幻境;苏轼重游,阅岭读峰,触机而悟……这些依稀还留有余温的佳篇丽句,几乎都被江西一地占尽。当我们默诵时,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如电影般在眼前闪现。
 
江西,简称赣,一个人文景观多得让人应接不暇的地方。当我们漫步南昌这座被“历史”、“文化”、“英雄”等字眼定义的城市,以江西名人命名的街道马路,随时牵引着人的思维伸向历史的深处,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心里汩汩而出,一路走来就像在温习课本:陶渊明、黄庭坚、陈与义的诗,晏殊、姜夔、杨万里的词,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的散文,汤显祖的戏剧,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王夫之的思想,徐熙、八大山人、傅抱石的书画,慧远、怀海的禅悟……王勃形象地将这种“盛产”名人的奇观称为“俊采星驰”、“人杰地灵”。
 
与“人杰地灵”相呼应的一个词叫“物华天宝”。光是景德镇的瓷器,就足以令江西人自豪感爆棚,毕竟因为昌南(景德镇旧称)的瓷,中国才有了英文名“china”。同时,位于绿茶“金三角”的江西,所产之茶如庐山云雾、狗牯脑、双井茶、靖安白茶、婺源仙芝……既有“浙派”绿茶的淡雅,又有“徽派”的细腻,而且由茶衍生出的名士、名泉之典故,纵贯于茶史:陆羽移居上饶,构庐辟地植茶;张又新借陆羽之口,品第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明皇子朱权迁居南昌,游心茶灶,乃著《茶谱》……
 
久而久之,赣文化经历史选择、提炼,渐渐流变成一种独立的地域风格或流派——赣派,自成体系,存在于诗词、书画、学术、曲艺、建筑等门类,如江西诗派、赣派民居等。“派”本身是一个象形字,它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水的支流,像长江流经鄂、赣一带分为九条支流,故亦称“九派”,而且江西有一座叫九江的城市便因之得名。就人文的“派”而言,其形成与壮大都离不开人的存在。
 
同样,在中国茶界,也有赣派茶人: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有的是为事业、家庭而生活在江西的外省人,有的是事茶多年,有的是半路出家。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因爱茶而走到了一起,组成联盟,并以各自的方式来打造江西的茶文化名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同行,而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到攀比、相轻的影子,甚至是说话的口气。在江西全体茶界大事面前,他们都会放下企业主的身份,最快时间内完成“协会一员”的角色转换,彼此真诚以待,协同作战,表现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一股握指成拳的团结力量。也许,这股力量最接近中华茶文化精神所倡导的“和”。于是,茶人赣派之“派”已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划分,而是一种气派、一种派势。
 
开拓 茶届赣派的形成
 
无茶不文人。在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文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茶史是枝蔓繁芜的,是由许多不同时代的文人共同书写的,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名字或是一段简简单单的记录。但是,如果把这些一一展开,你会发现背后有着异彩纷呈的故事。
 
历史向来很眷顾江西。历史上,斯地文人之多,用“璀璨”“云集”等词汇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他们在创造着历史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当江西文人遇上茶,或是文人在江西遇上茶,就如遇见倾心的佳人一般,用诗性的灵魂去感受茶之美,感悟道之妙,在历史上留下一道道香醇的“文人茶”。陆羽、张又新、曾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朱权、袁枚等,或游历客居,或著述作文,或赋诗填词,也许是当时只是茶触动灵感的瞬间,却不知不觉地丰富着茶史,增加着茶文化的重量。
 
“文人茶”的传统在江西得到了完好的留存与传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陈文华、程光茜伉俪和余悦为代表的茶文化学者,除了开展大量茶史茶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之外,还把大量的精力投入茶艺人才的培养。1992年,程光茜创办了江西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女职),1994年该校开设了茶艺课,成为中国大陆最早、规模最大的茶艺培训班,2002年发展成为大专班,为江西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茶艺师。同时,女职还设立了白鹭原茶艺馆作为教学实训基地,并组建了“白鹭原茶艺表演团”,多次参与国内外的茶事交流活动。
 
1998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茶文化专业研究机构“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并设立重点学科“茶文化学”,成为最早成气候的茶文化、茶艺研究与推广的前沿阵地。2001年,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之托,陈文华、佘悦主持编写了全国统一职业培训鉴定教材《茶艺师》,并作为茶艺“国标”的制定者,共同制定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此外,随着许多原本从事其它专业、学科研究的爱茶之士的不断加入,从而形成中国茶界的赣派,媒体称之为茶界“赣军”,陈文华、余悦亦被列入“中国茶道六君子”。
 
传承 “白鹭”展翅
 
201 1年,位于南昌市下沙窝女职旁的白鹭原茶艺馆悄然停业,这令许多老茶客们感到疑惑不已。这家经营了+年的茶馆,由著名茶文化学者陈文华创办,是南昌最早的且为数不多的清茶馆,它在老茶客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处喝茶休闲的好地方,而且是南昌女职茶艺教学实训基地,被誉为“中国茶艺师的摇篮”。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茶艺馆因配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引进了合作伙伴。“合作方的进入,可以说是价值观的彻底颠覆,完全改变了白鹭原的初衷。”白鹭原新掌门人涂馨之说。“在茶馆里卖咖啡、打牌,很多老茶客就不来了,包括我在内,不少‘小白鹭’(对茶艺师亲昵的称呼)也都离开了。”眼看着老茶客、茶艺师的流失,作为创办者的陈文华,心情可想而知,于是就找到经营传媒公司的涂馨之,聊了许久,希望她能接手白鹭原。
 
那次交谈以后,涂馨之反复掂量了陈文华的话。“‘小白鹭’们脸上流露出的纯真幸福感却是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她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一些人为了争名逐利而不择手段。陈老创办白鹭原在打造中国自己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这里没有包房、没有棋牌设施的,是一个会让你感到放松自在、简约质朴的地方。”返璞归真是白鹭原留给她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印象,而她也不愿看到它“流落民间”,她决定让白鹭原“回到从前”。
 
今年6月9日,白鹭原终于在老茶客们长达两年的期待中实现了清新脱俗的回归,离开的“小白鹭”们也“飞”了回来。“白鹭原一开始追求的就是自然、生态,我们现在是在延续。高贵的(事物),不是看成色有多奢华,恰恰相反,是简单简洁的,从简单的外在体现丰富的内在。”涂馨之带着我们边走边看。“涅槃展翅”的白鹭原开在江西饭店六楼的江西文化会展中心内,虽处闹市,但你一走到茶馆门口,第一眼看到门楣上“白鹭听禅”的匾额和旁边墙上“白鹭洲”的壁画,就能感觉到舒适的宁静,把喧嚣挡在了门外。布帘的后面,更是一处洋溢着江南庭院情趣的心灵栖息地。古朴的桌椅、简约的陈设、别出心裁的水帘、素雅的灯饰、轻缓的琴声,还有竹帘外若隐若现的绿意……既有文人书斋的雅致,又有家的温馨。
 
白鹭是茶馆最大的亮点,也是唯一的主题。从国画、装饰画到照片墙,都能见到白鹭的影子,称呼茶艺师也是叫“小白鹭”,而且在茶室后面还有一个偌大的展厅用来展示摄影家宫正以白鹭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千姿百态的白鹭,会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这也是我们要传播的一种返璞归真、自由自在、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涂馨之说。在茶馆重新开业当天,陈文华也对白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给出了全新的阐释:“我们倡导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白鹭般生活状态,以白鹭听禅的心境体验茶文化的内涵。”
 
“‘小白鹭’们都是来自女职的学生,她们充满着活力,象征着希望。”涂馨之望着照片墙上“小白鹭”参加各种茶艺演出的照片说。当我们提及“茶人”这一称号时,她觉得“诚惶诚恐”:“茶人不是一般做茶的人都可以这么叫的。我不是茶人,也不是茶艺师,在中年才进入茶行业,而她们从小就学茶,是最有资格进入茶人这一行列的。不过,以茶为事业要靠本领,吃的不是青春饭,从茶艺师到茶人需要时间的积淀。”而且,她觉得,她爱茶,但在茶馆经营上却是新手。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把白鹭原当作一家普通的茶馆来经营,而是传承、延续白鹭原作为茶艺教学实训基地的初衷。“我们并不存在竞争,我们要做的是为各大茶艺馆输送茶艺、茶文化、品牌管理的人才。”
 
领袖 利人利己
 
白鹭原的重新回归,让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品牌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然而,在传承的背后,还有一股更为强大的合力正在悄然凝聚——握指成拳的力量。无疑,江西茶人联谊会的发起者与领导者是这股力量的“发力者”。和旗下的每一位成员一样,他们都是江西茶行业的从业者,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竞争,但他们作为联谊会一分子时,无一例外地把利人放在第一位,并把这种精神推及到各自的事业中去,深刻地影响了其他成员。
 
张卫华
 
到泊园喝茶的人,只要来过第一次,印象就会十分深刻。之所以深刻,除了茶馆的装修、特色茶品、茶人服之外,更多的在于茶馆对待消费者的态度。按照常规的思维,经营企业或是茶馆,其出发点是“想法设法从顾客身上赚多少”。然而,泊园却反其道而行之,“能帮客人省多少钱”,这种逆向思维一经尝试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张卫华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案例:有个客人在茶馆里点了680元/杯(最高等级)的龙井茶,而我们的茶艺师却建议他点180元/杯(最低等级),还告诉他两款茶除了外形各异外,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个客人当时就很诧异,也很感动。结账时,茶艺师问他是否有会员卡,他毫不犹豫地花2万元办了张会员卡。“有智慧的人把利人放在首位。真诚地为他人着想,利人的同时也会利己。”这是张卫华的经营哲学,亦是他的人生哲学。
 
利人的另一个内涵是包容。在泊园创办之初,他也牵头建立了江西茶人的联盟——江西茶人联谊会。但是,树大招风。张卫华回忆,有个同行常常来茶馆里找茬,背地里对张卫华指指点点,几个员工忍了好久都没有发作,直到有次忍无可忍,找他商量想要伺机报复一下。但是,张卫华并没有应允,而是提醒员工换位思考:“为什么他会说这样的话?”“他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实际上他已经是被打败了。如果我们再以牙还牙,就没多大意义了。这就好比一个病人,应该是想办法把他的病治好,而不是把他一脚踢开。”那天晚上,在他私人茶室里,他和员工们从晚上11点多聊到凌晨4点。次日,他带着几名员工到那个同行的店里喝茶,与他闲聊,而且还买了点茶带回去。这是以德报怨。
 
同样,作为茶人会会长的他,也是把“利人”放在了首位。在利益面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泊园,而是茶人会的其他成员。当会员企业遇到问题时,他就会发动其他会员来帮忙,想方设法去帮助解决问题,让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有实在的利益。“在这个平台里,大家互帮互助,就会体验到快乐,有快乐就会乐意去助人,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他说。
 
“利人”业已成为江西茶人联谊会奉行不悖的原则,成为江西茶界的一面鲜明旗帜。理事蓝军说:“江西茶人之所以团结,与领军人物张卫华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加入这个团体,都不是想着如何索取,而是想着如何付出。”受这一精神力量的牵引,九江、萍乡、吉安、赣州等市的茶馆、茶企、茶人也加入了联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正在形成。
 
王亚菲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平时我都呆在协会,茶馆很少来,就交给两个小姑娘打理。”白丁会掌门人王亚菲刚忙完协会的事,行色匆匆地赶到茶馆接受我们的采访。和张卫华一样,身为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她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江西茶人联谊会,自己的白丁会茶馆反倒退为其次。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亚菲在江西茶人联谊会中扮演着“大管家”的角色,如经费的筹集与管理、会员管理、外联、组织活动等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务,都由她一个人承担,因此联谊会职能的发挥、活动的好坏、形象的树立,都与秘书长的工作分不开。就像不久前在庐山举行的2013中华茶人(庐山)论坛,从筹办、组织、召开到结束,其中包括嘉宾邀请、接待、会场布置、会议流程等等近乎琐碎的事情,她都要一一把关。在她看来,活动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联谊会乃至江西茶界的整体形象。因此,为期三天的活动,现场几乎见不到她的身影,她与联谊会的其他成员都在场外默默地忙碌着。
 
她很平易近人,白丁会里唯一的两位茶艺师和她之间丝毫没有像上下级那样是服从与命令的关系,而是亲密地像长辈和晚辈一样。无论是安排工作,还是其他生活之事,她们总是有说有笑的,那种融洽的气氛,让我们这些“外人”也倍感亲切。
 
下个月,王亚菲打算把新盘来的一个小店改造成红茶体验店。她笑呵呵对两个姑娘说:“楼上那个店,你们可要好好做哟,有成果也会和你们分享的。我是投资方,收回我自己的那份,剩下的都归你们!”姑娘们听了,乖巧地点了点头,并开怀地笑了。离开茶馆时,两个姑娘几乎是簇拥地把她送到茶馆门口。她先是打开车的后备箱,取出几盒茶叶和几本新书递给两个姑娘:“这些茶帮我收好,是联谊会公家的,放着以后会员们开会时喝。书,你们就留着好好学习吧。”然后,她走到车旁,一边拉开车门,一边说:“后天我要去深圳,到时候给你们带礼物啊!”“谢谢啦!您路上慢点!”我们从后视镜里看到,两个姑娘正使劲挥着手道别。
 
更不可思议的是,王亚菲每到一家联谊会旗下的会员茶馆,里面的茶艺师见到她,无一例外地都是大老远就迎了出来,挽着她的胳膊,几乎是推着她进门,而且都亲昵地称她为“干妈”。这种亲密劲,着实富有感染力。
 
创新 探索新模式
 
以陈文华、余悦为代表的茶文化学者,无疑是茶界赣派第一代的开拓者,他们无私地奉献着,并一如既往地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与茶艺人才培养而奔忙。
 
受他们的影响,加之江西先天的茶业基础与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一批有志于打造江西茶文化名片的文化人、商人也纷纷加入这支“大军”,通过探索各自创新的模式,以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品牌,而且他们很好地遗传了历史上“江右商帮”团结互助、注重诚信、做事认真的“贾德”基因,凝聚成茶界一股新兴的赣派力量。
 
跨界经营 从老茶馆到茶人服
 
如果说泊园老茶馆是南昌乃至江西的茶文化地标,那么,馆主张卫华则是赣派茶人心目中的领军人物——他不论是经营茶馆,还是领导江西茶人联谊会,都把“利人利己”这一浅显的道理做到极致,并推广到茶人会的每一个会员单位。
 
先从泊园老茶馆的故事说起。6年前,张卫华就萌生了做茶馆的念头。那时,有个爱喝茶的朋友对他说,去过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一些不错的茶馆,而南昌却没有什么好茶馆(这里的“好茶馆”指的是环境清静优雅的清茶馆,而南昌大街小巷更多的是以棋牌、麻将为主的“茶馆”)。张卫华是一个不太喜欢跟风的人,但他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当大家都在追逐一个风尚时,我就不去追。大家都还没做、还是冷门的时候,就去冷门中找商机。”“很多高端的会所往往变成接待领导、有钱人的附庸风雅的场所,而且投了很多钱也不见得有效益。如果我做一个茶馆,能否做成品牌呢?茶馆的大小、规模又该如何定位呢?”其实,他的心里早已有了答案:他要打造一个江西最大、最有品味的茶馆。
 
2010年底,由他精心设计的泊园老茶馆在南昌红谷滩新区开业了。这家韵味十足的茶馆体现着张卫华的匠心独运:茶馆里大量运用了明清及民国时代的老门窗,木质结构的部件也均用原木,整体风格流淌着古朴典雅的韵致。在前厅与茶室之间还有一个天井,灵活运用了江南园林叠山理水的手法:一座小桥斜跨方塘,桥下锦鲤如织,追逐嬉戏。方塘一角,立着一座太湖石叠成的假山,石上流水潺潺,亭台楼榭依石而筑,悬垂的葳蕤藤蔓,更添几分幽韵。
 
同时,与其它茶馆最大的不同是,泊园还为爱茶人量身定做了“茶人服”。张卫华说,泊园茶馆开业的第一年,他几乎下了血本来打广告,仅宣传费就花了200多万,此举令业界的许多人感到不解。到第二年,品牌效应初显,宣传费也相应地减少,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定位了。思来想去,全国成功茶馆的模式似乎不太适合泊园。直到今年,也就是第三年,他才找到突破点——做“茶人服”。这个构想的雏形来自于北京和君咨询公司和他分享的一个数据——全球跟服装挂上钩的产业价值高达30多亿美元。做建筑设计出身且自幼喜爱书画艺术的张卫华便从这个数据中看到了一片广阔的“蓝海”。“许多爱茶人都有自己一套喜爱的、在喝茶时穿的服装,这正成为时尚,也是泊园可以努力的方向。”他说。泊园把茶人服定位为中高端,将杭州及其它多个地区的设计师组织起来,建立茶人服的专业设计团队,并打破传统服装的拘囿,把茶、传统与时尚元素融入茶人服。泊园的茶人服问世后,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举办的茶博会上频频亮相,始终都是吸引眼球的亮点。目前,泊园开发的茶人服已涵盖4个系列、100多种款式,并在茶馆里设专区进行销售展示,成为泊园茶馆的一大特色。
 
连锁经营 古今茶事的目标与梦想
 
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走访了古今茶事的4家直营店,茶艺师们心照不宣地给我们泡的第一道茶都是陈年铁观音。这是掌门人黄光辉每天必喝的一款茶,已经喝了4年。它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变得醇厚温润,香细而幽,让黄光辉觉得回味无穷。
 
13年前,28岁的黄光辉只身一人从福建南安来到南昌,虽是来自茶乡,但他对茶一窍不通,甚至分不清公道杯和品茗杯。“按照闽南人的传统观念,在外打拼,如果没做出点事业,在父老乡亲面前就很没面子。”说起奋斗经历,他并没有很崇高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口气。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该何去何从,他很迷茫。在南昌洪城大市场里转了一圈以后,他发现,家乡的铁观音在这里还卖得不错。“我想既然铁观音比较好卖,我本身又是福建人,再加上我这乡音浓厚的普通话,一定会给人货真价实的感觉。”于是,他一边恶补茶知识,一边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卖茶。“整整3个月,我把南昌城的每一条街都走遍了,茶馆、茶庄、茶楼,也是一家家地走。每天回到住处以后,就对走过的(地方)进行了筛选。”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他卖的铁观音占据了洪城大市场铁观音销量的2/3。
 
欣喜之余,他也看到这种模式的弊端:“搞茶叶批发就和摆地摊差不多,没有标准、没有品牌,也就没有说服力。”凭借闽南人的精明,他一边继续批发茶叶,一边做自己的品牌,从源头做起,直接到茶叶的原产地收茶,然后再卖给批发商。
 
2006年,他在抚河北路开了第一家“古今茶事”,并建立起了自主的营销体系,产品多达200多种,涉及除黄茶以外的其它五茶类。而且,他创新了扩展模式,成立了管理公司,将一些原本经营不善的茶庄进行资源整合,以灵活的合作方式收编进古今茶事的旗下。“这些茶庄有不少是夫妻店,接收进来以后,换上我们的牌子,通过他们原先的人际关系和渠道销售我们的产品。比如,一个投资50万元的店,接了我们30万元的货,如果没有销售出去,我们可以统一,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调度,我们的库存就是他们的库存。这样,就可以把成本摊到最薄,风险降到最低。”
 
事实证明,他的模式是相当成功的。如今,古今茶事在江西省已扩展至20多家门店,而黄光辉的目标是:50家。这样的目标也许算不上雄心壮志,但是,他对目标有自己的解读。“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是因为还有未了的心愿。目标有触手可及的,有踮起脚可及的,还有要仰视的。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目标,要有梦想,幻想也要有。”他的心态就和他的名字一样阳光。
 
走进百家珍茗茶馆,刚坐下,喝的第一道茶便是产于江西修水的龙须茶。茶艺师一边泡茶,一边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了这款茶的由来。它是一款纯手工茶,外形就像毛笔头,解开缠绕其上的五彩丝线,冲泡以后,茶叶在金黄透亮的茶汤中就像花朵一样绽开了。
 
龙须茶也许并没有条形的宁红茶耐泡,但,这是掌门人吴耀辉最喜爱的一种茶,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与外观造型之精致是它独树一帜的特质。其实,从主人的喜好就可以窥见他精品意识之一斑。
 
吴耀辉主打的是江西本土的历史名茶,如庐山云雾、宁红、婺源茗眉等,在他眼里,中国有六大茶类,每一类都有多种名优茶,“百家珍茗”要集众家之长,做最好的产品。从小在茶园长大的他,天生对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2002年,他开了一家茶馆。不过,这家茶馆是南昌街头随处可见的棋牌馆。5年后,他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就萌生了做清茶馆的构想。“清茶馆是一个享受慢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真正可以让自己心灵安静的地方。”他说。
 
2009年,他开了第一家“百家珍茗”。几张泡茶台、几张桌椅、三两间茶室,就是茶馆的全部“家当”了。但是,茶馆并不乏风雅之气,文化艺术气息颇为浓厚,除了每间茶室的上方都用工隶写着一个有出处或是有典故的名字,如“观复”、“玄同”、“若水”等,而且他以墙面为纸,把花鸟、山水都画到了白墙上。这样,茶客就可以一边品茶,一边玩赏。4年多来,“百家珍茗”几乎是每年增加1家,如今在南昌已经开了3家分店。
 
为了能保持茶品品质的稳定性,去年,吴耀辉在宁红茶的原产地修水县投资兴建茶叶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的宁红茶野生茶为主。“建立自有基地,能充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自己认为没把握、没保证的产品就不能推向市场,这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客户、企业负责。”
 
吴耀辉希望,不仅自己的茶要好,服务也要好,质量要达到五星级的标准。“当然,这取决于茶艺师们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他说。
 
我们到茗茶天香茶馆的时候,已是临近夜里11点钟,此时一身淑女装扮的雷忆琳正在门口向客人道别,其温馨的话语就像在和家人说话。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足见她的用心,而且这“用心”在茶馆里俯拾皆是。
 
“茗茶天香”,大到茶馆的布局与功能设计,小到一幅瓷画甚至一款茶、一只茗杯,都凝结她细腻的心思。她邀请我们在一间挂着“禅茶一味”的茶室里喝茶,透过挂着纱帘落地窗,能看到外面枝叶婆娑的竹影,而与落地窗垂直的地面则铺着透明的玻璃砖,下面是潺潺的流水,游鱼嬉戏于卵石之间,这让茶室相对封闭的空间一下子活了起来。她招待我们的茶也很特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用黄釉粉彩“万寿无疆”盖碗泡庐山云雾茶,这样的茶具、这样泡法,倒是头一回见到,这背后的用意也许是为了凸显这泡茶的珍贵吧。
 
也正是她的用心,打动了每一个来“茗茶天香”喝茶的人。从2009年开业至今,用心的服务让茶馆的客人都变成了她的茶友。“他们来茶馆,就好像回到家,有了归属感。因此,很多茶叶销售的业务都是在茶馆以外达成的。”她认为,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和优质用心的服务是茶馆的“软件”,才是吸引客户的亮点。如果没有做好“软件”,再好的装修,客人来过几次也会觉得很一般。“当然,‘软件’得靠人来做,归根到底要靠茶艺师。”茶馆里有6名茶艺师,每个人都把这里当成了家。她打趣说,六个姑娘加她一个就是“非常6+1”。
 
她是一名虔诚的佛陀皈依者。每逢初一和十五,茶馆里都会提供免费的素斋,而且茶艺师们每天都会跳一段“感恩舞”。“客人来时,听到她们感恩的歌,看到她们感恩的舞,也会因此而感动。”不可否认,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她还把这种感恩的心推己及人。只要是去过或是路过“茗茶天香”的人,有心的人就会发现茶馆门口摆放着一个麦饭石茶水缸、几只纸杯和泡在缸里的茶品介绍。这是“茗茶天香”为清洁工、民警、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及过路的人提供的“感恩茶”。“每天从早上10:30到晚上9:30,都会为户外工作者及过路的人提供免费的茶水,而且每天的茶品都会更换。这样一来,不但能给他们解渴,而且还能普及一下茶叶知识。”
 
在她的私人茶室里,她给我们展示了她珍藏的几串佩珠,“这是星月菩提,这是蜜蜡……”她摩挲着佩珠说:“其实,道行就在每个人的心中。用心去泡好一杯茶,用心陪茶友品好一杯茶,都是一种修行。只要用心,平凡的工作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
 
记者手记
 
初次认识江西茶人联谊会是在今年的4月。4月20日,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强震。震后,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泊园老茶馆率先向灾区人民捐款5万元,并于当天下午号召江西茶人联谊会旗下的30多家茶企、茶馆负责人及茶艺师近200人捐款,募集善款15万元。此外,江西茶人联谊会还与成都茶楼协会组成茶界联合赈灾爱心团队,赶赴灾区,将紧缺物品送往灾民手中。
 
这个联盟向中国茶界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力量。而在不久前结束的2013中华茶人庐山论坛上,更是让许多与会者感觉到了江西茶人联谊会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团结,整场活动从组织、会场布置、茶品提供、茶艺服务到接待,都是由gA#ig,下多家会员单位共同承担的。尤其是茶艺师,虽来自不同的茶馆、茶企,但都统一着装,泡茶手法、待客方式也有着惊人的一致,以至于让人误以为她们是同一家的。理事蓝军说,茶人会的成员,有时办活动或接待遇到人手不够时,茶人会就会将周边的其他会员单位的人员调去帮忙,除了支付一些交通费之外,其它一概免费。而且,各家负责人、茶艺师之间互相串门,没有任何门户之见,更不存在“同行相轻”,因为他们都把茶人会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走访南昌茶馆、茶企期间,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青春力量,那是源于风华正茂的茶艺师。茶人会给她们制作了统一的茶人服,其碧绿色的长裙、素白色的上衣,宛若新生的茶芽。她们富有活力,对茶、对生活充满热爱,为江西茶界抹上了一道鲜活亮丽之色。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正在崛起的江西茶界、正在形成的茶人“新势力”,也许是这句话最新的注脚。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