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分类 > 乌龙茶 >

乌龙茶知识连载十六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闽南乌龙茶产区数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据《安溪县志》载:“唐五代越王钱倜幕僚黄夷简疾(病)退隐安溪别业,其山居诗有‘宿雨一番疏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唐末翰林学士韩亻屋 有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在阆苑岩岩宇大门有一副茶联云:“茗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五代安溪县令詹敦仁上任伊始,访查民情,足至龙门岩(今称青林岩),接受长老惠茶,写下《龙安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在人际交往中僧人已将溪茶为礼品相赠送。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清水岩位于安溪蓬莱山上,岩宇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依山面壑,重楼复阁,外形呈“帝”字型,天造地设,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素有“蓬莱仙境”之称。安溪《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沫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三株(茶)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与补茶经焉”。圣泉岩位于安溪泗马山左侧(官桥镇),岩宇始建于唐天祐年(905),岩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岩有产茶,香味甚佳(《清水岩志》)。从上述资料来看,唐末宋初安溪寺庙及农家都已有茶叶生产。

  释超全《安溪茶歌》云:“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茶)漳人制,紫白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常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清明是采制绿茶的季节,新梢一芽二叶或二叶,用这种初展的嫩叶制作的成茶,条索翠绿紧细,是绿茶上品,如果把清明采摘的嫩叶制作乌龙茶,其外形就不同武夷茶,可以说当时安溪生产的茶叶应属绿茶不是乌龙茶。

  明末郑成功驻厦期间,厦门对外是开放的,贸易是自由的,不仅自建船队,川走日本、东南亚,允许海外商人到厦门来。同时有统管各行业买卖的“牙行”,买茶价格由“牙行”决定,故有“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 武夷岩茶在当时数量少,供不应求,商人为获厚利,于是“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从此乌龙茶异军突起,安溪茶在十七世纪间就仿效武夷岩茶制法制作乌龙茶。直至十九世纪,安溪茶生产的茶叶还是贬多褒少?《泉州府志》记载:“按清源旧甚著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差盛,然也非佳品也。”可见当时安溪茶品质大部分还是低下的。既然洋人买茶的价格由“牙行”决定,茶叶在此时已经大量由厦门出口。当时海外商人常来买,武夷岩茶生产供不应求,商人为了盈利,当时安溪茶全盘仿效武夷茶的制法,从外观上很难分出它的差别,商人把岩茶与溪茶混杂出盘,阮氏则为“世道如此良可嗟”而嗟叹。

  乌龙茶最早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安溪茶的风味还未被人们接受之前,贬多褒少也就不足为怪。现在安溪茶已经成为乌龙茶类的主干,喝的人多了,声誉响彻海内外。郑成功据厦深化工夫茶法,发展了安溪茶生产,出现了安溪乌龙茶,更完整了功夫茶泡饮法。如今,安溪乌龙茶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成为乌龙茶类的佼佼者。1995年3月安溪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版权声明:手机点击加入2000人茶叶品牌QQ专业群:83631799公共服务号:zhengshancha

请致电:138-593-66756短信咨询